我的理財故事:沒有適用各個狀況萬能的指標,只有隨機應變的投資策略
在我記憶以來,父母都是公務員,薪資穩定,生活也很穩定,從來沒談論投資相關話題。主要是爸爸曾投資過高利率主打的鴻源機構,鴻源案爆發後家中有段時間氣氛不太好,所以我以前對投資毫無興趣,認為大部份是騙人的,唯一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
這樣的情緒,其實正是市場最危險的時刻。因為當大家一窩蜂搶進,往往意味著投資人最容易落入三個陷阱:把「高報酬」誤解成「高風險」、以為「散戶永遠打不贏市場」、或者過度依賴「分散投資、長期持有、定期定額」這些看似安全卻有限的策略。
要避免成為最後的買單者,最重要的,就是先拆穿這三大迷思。
迷思一:高報酬必然意味著高風險
股市裡最常聽到的話是「高風險,高報酬」,於是許多人相信,想賺大錢就必須追逐高波動、高題材的個股。疫情期間航運股的狂飆就是例子,無數投資人一窩蜂衝進去,最後卻因循環反轉而被套牢。
事實上,風險並不等於報酬的高低,而在於你是否真正理解標的的價值。大型企業雖然短線漲幅不如題材股驚人,但因產業地位穩固、獲利模式清晰,長期下來反而更能帶來穩健報酬。真正的高風險,來自於在估值過高或自己不懂的標的上貿然進場。
迷思二:散戶永遠打不贏市場
許多人相信市場是有效率的,散戶不可能勝過整體。但台股過去的歷史卻告訴我們,市場並非總是理性。2018 年美中貿易戰衝擊下,半導體龍頭股價腰斬,但基本面並未惡化。當時敢於買進的投資人,幾年後迎來創新高的報酬。
投資的關鍵不是「打敗市場」,而是在需要資金時,投資是否能支撐理想生活。散戶若能在恐慌時抓住被低估的好公司,完全有機會創造長期超額回報。
迷思三:分散投資、長期持有、定期定額就萬無一失
金融業最愛的口號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分散投資、長期持有固然降低單一股票的波動,但也容易落入「只拿市場平均」的陷阱,卻無法避開系統性風險。以高股息 ETF 熱潮為例,許多人以為分散數十檔股票就能降低風險,但當市場整體下跌時,ETF 成分股同樣難逃修正。甚至在資金撤出時,被動賣壓會放大波動。
同樣,定期定額也並非萬靈丹。2000 年網路泡沫後,若在萬點時機械式定期投入,報酬率長期受壓抑。相較之下,在低檔有紀律地挑選價值股,效果往往更勝定期定額。
台股創新高時,如何正確操作?
面對歷史新高,投資人應該保持冷靜,遵守以下原則:
價值永遠比情緒重要
台股創高時,市場氛圍讓人既期待又焦慮。但真正的投資智慧,是在情緒氾濫時,依舊能辨識價值。高報酬不必然等於高風險,真正的風險,是買進自己不了解或估值過高的標的。與其盲目追逐指數,不如耐心鎖定具長期競爭力的企業。當情緒退潮後,能堅守價值的投資人,才是真正能擁有長期財富與安心的人。
永誠資產管理處提醒投資人:在市場亢奮時,更需要理性配置。我們透過全球視野與產業洞察,協助客戶避開投資迷思,專注於「價值投資」與「合理配置」,在高點保持冷靜,才能真正抓住長期財富的核心。
在我記憶以來,父母都是公務員,薪資穩定,生活也很穩定,從來沒談論投資相關話題。主要是爸爸曾投資過高利率主打的鴻源機構,鴻源案爆發後家中有段時間氣氛不太好,所以我以前對投資毫無興趣,認為大部份是騙人的,唯一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