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政策落地才能使市場回歸基本面,帶動資金布局好標的
以色列與伊朗緊張升溫,地緣風險壓抑短線情緒
道瓊指數四個交易日緩升至 43000,科技股更是先創波段新高,整體科技股領軍多頭的氣氛仍然沒有改變,目前偏向過熱的情況,預期需要修正一下,儲備資金動能再向上,尤其 6/13 中東地緣紛爭的突發訊息,剛好作為適度壓抑盤勢的事件。
關於財報數據與展望:
24Q1台積電繳出優異財報成績,就如同上週報告所預測全數達高標,美元營收188.7億美元、毛利率53.1%、營益率EPS 8.70元。
24Q2 財測展望:
美元營收196~204億元,毛利率51~53%、營益率40~42%、全年資本支出不變
→此財測以涵蓋地震(一次性)、電力(持續性)的成本上揚因素,本中心預期Q2 在市況預測上,AI伺服器訂單仍然緊俏,本業業務皆符正常預期,營收估計達高標,獲利率中值至高標,並加以考量
1. 權益法認列與匯兌相關等合併業外損益
2. Q2台積電將有未分配盈餘稅,單季稅率上升至19%
永誠資產管理處投研中心預估24Q2 台積電每股稅後盈餘EPS 8.44元。
關於營收金額與分布狀況:
關於獲利季減衰退的展望細節,由台積電法說會透露的資訊並加以推估,整理出五大因素影響:
地震一次性影響,毛益率下滑0.5%,扣保險理賠後Q2獲利影響約30億元
未分配盈餘稅一次性影響,Q2單季稅率上升至19%,Q3後回到13~14%(正常水準)
3奈米持續擴產,營收增加,根據規模效應與量產成熟度,新製程一開始的毛利率偏低,因此整體下半年毛利率將稀釋,約下滑3~4%
另外5奈米與3奈米的製程相關整合轉換順利,因此部分5奈米產能將轉換3奈米,與3.相似將造成稀釋下滑1~2%毛利的影響
電力成本上揚,4/1後漲電價,對台積電影響為電力成本上升25%,而影響整體毛利下滑H1 0.5~0.6%,H2 0.6~0.7%。
本次法說會重頭戲在外資分析師的電話問答環節,原先激勵美國半導體科技股夜盤上揚、台指期上揚,直到電話環節開啟後,震盪下跌,不同於上次Q4實體法說會,伴隨劉德音退休與鄰近新年,外資和樂融融的氛圍,本次將原先擔憂的台積電潛在疑慮與整個AI領域的潛在利空,全數都被拿來提問台積電,而台積電不說謊,婉轉模糊回復等於間接承認利空的態度,台指期迅速跳水(如下圖所示),而以下整理出5個關鍵問答的彙整翻譯。
JPM 一如既往把龍頭台積電,當諮詢機構來問,問整體半導體與各產業市況,利用台積電借刀殺人,只有AI伺服器非常強,其他所有領域都不如原先預期,導致下修扣除記憶體的半導體展望。此將影響到台股多數電子股,因為事實上AI PC/phone等消費性電子的升級汰換潮,會是更擴散、規模更大的實質獲利,顯然市場上邊緣AI並未有明顯嶄新的功效與應用,遭到外資開啟質疑,整體汰換潮與復甦屬於週期之中,確實並不特別明朗
並非新聞媒體報導的主要內容,但本中心認為這是整場法說會最為重要的利空資訊,台指期也因此問答展開下挫反轉。
這個提問是完全針對台積電本身,並未牽扯到其他廠商。而摩根史丹利已經利用模型推論出過去的漲價策略,永誠資產管理處投研中心推斷兩點:
1. 台灣電價相對國際相當低,基本上未來只有持續調漲的可能
2. 再加上海外建廠後的營運成本也會比台灣生產高
這兩大因素都是持續性的成本上揚,摩根史丹利質疑台積電的定價策略,能真的調價夠高而達成毛利嗎? 顯然台積電得回應是沒有辦法完全轉嫁,而且間接承認海外生廠(尤其美國)是不效率的,美國要求的供應鏈分散化,顯然會造成半導體領域的供給面通膨,將會在2025~2030或更之後反映!
本中心認為在轉嫁幅度上,客戶承擔交多,承擔更高的代工定價,台積電承擔少部分,但仍然影響長期毛利率,也就符合上週報告所述,美國廠蓋愈多蓋愈快,對台積電是最核心的利空。
2奈米家族預期會比3奈米家族更好,更快的達到公司長期目標毛利率,而且魏哲家也不斷強調2奈米是很重要的節點,可以樂觀期待並解讀的是台積電 仍然是技術領先、獨門獨市,尤其2奈米的量產對公司獲利結構的貢獻,會比起3奈米更值得外資法人期待。
以色列與伊朗緊張升溫,地緣風險壓抑短線情緒
道瓊指數四個交易日緩升至 43000,科技股更是先創波段新高,整體科技股領軍多頭的氣氛仍然沒有改變,目前偏向過熱的情況,預期需要修正一下,儲備資金動能再向上,尤其 6/13 中東地緣紛爭的突發訊息,剛好作為適度壓抑盤勢的事件。
自從 GENIUS 法案推出後 (6/11 參議院進行程序投票),美國政府為全球穩定幣立下重要的監管原則:
科技股估值回升至常態水平,甚至成長股吸納更多資金,來到歷史相對中上緣之估值,為當前關稅隱憂持續降溫後之新資金結構;4 月營收公布後,台股尚未走出強勁多方格局,處於反彈回升後之區間整理階段,筆者即針對業績股進行解讀,不論是轉機性質強烈,有望快速吸引短期資金;或是中期趨勢穩定,穩健創高者,都各有不同之漲跌慣性,共通點便是中長期股價趨勢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