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ETF VS 被動式ETF VS傳統基金:誰才是靈活投資的首選?

02/04/2025

在投資市場中,ETF(指數型基金)一直是投資人偏好的工具之一,因為它能夠提供分散風險、交易彈性高以及低成本等優勢!小明長久以來都是 ETF 的愛好者,但因為最近的盤勢的狀況,覺得單純被動,似乎都只能看著市場狀況上上下下,所以也在思考「主動式 ETF」,是否也是個好選擇?正在逐漸受到市場關注。而今天一起來看看主動式 ETF 究竟是什麼?它與被動式 ETF 以及共同基金之間又有什麼差別?

什麼是主動式 ETF?

當我們說到「主動式 ETF」,指的是一種結合了「主動選股策略」與「ETF 交易機制」的投資工具。它的運作方式介於傳統主動型基金與被動式 ETF 之間,既有專業經理人根據市場狀況主動選擇投資標的的靈活性,也保有 ETF 可以在交易所即時買賣的便利性。

與被動式 ETF 不同,主動式 ETF 不是單純追蹤某一指數的表現,而是由基金經理人根據各種財務分析、市場趨勢與產業研究,主動挑選具有潛力的股票或資產,目標是創造超越市場平均的報酬。這讓主動式 ETF 能更積極地應對市場波動,抓住機會或避開風險。

簡單來說,主動式 ETF 就像是一位專業投資顧問隨時在替你調整投資組合,而且你可以像買股票一樣,隨時在交易時間內進出市場。對於想結合「主動選股」與「交易彈性」的投資人而言,主動式 ETF 是一種兼具效率與專業判斷的新選擇。

被動式 ETF 與共同基金之間有什麼差別?

在投資理財的世界裡,「被動式 ETF」與「共同基金」都是常見的投資工具,但它們在操作方式、交易彈性、透明度與費用結構上,其實存在不少差異。

投資方式不同:被動式 ETF 主要是「被動追蹤某一指數」,例如追蹤台灣加權指數、標普 500 指數等。基金經理人不主動選股,而是根據指數的成分股進行配置,目的在於複製指數的報酬,而傳統的共同基金多為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人會根據市場判斷主動調整投資組合,力求表現超越市場指數,

交易方式不同被動式 ETF 可以像股票一樣,在股市開盤期間即時買賣,具有高度的流動性,而共同基金則是每日一次依據淨值(NAV)申購或贖回,無法即時交易。

費用結構與透明度不同由於被動式 ETF 不需主動選股,因此管理費相對較低,一般落在 0.1%~0.5% 左右,而共同基金因需支付研究費、人事費與操作成本,其管理費通常較高。且被動式 ETF 每日揭露投資組合,透明度高;而共同基金的持股明細多為每月或每季揭露一次。

主動式 ETF 亮點和優勢

當我們談到主動式 ETF 的亮點和優勢時,不妨想像一下,自己是一位希望靈活掌握投資節奏的投資人,在面對快速變動的市場時,你希望能有專業的經理人來協助做出即時反應,而不只是被動地跟隨指數表現。這正是主動式 ETF 能夠提供的關鍵價值喔!

「主動選股」的策略由專業的投資團隊根據市場狀況、財務數據與總體經濟變化等因素,主動挑選股票或其他資產,這種靈活性讓基金經理人能在市場轉折時調整投資組合,以爭取超越大盤的報酬率,特別是在波動性高的市場環境中,更能展現其價值。

保有 ETF「可在交易所即時交易」的便利性這一點與傳統共同基金截然不同。對於需要即時調整部位的投資者來說,主動式 ETF 提供了與股票類似的交易靈活度,使得投資決策可以迅速反映在市場操作上,無須等待一天結束後的淨值計算。

費用主動式 ETF 通常介於被動式 ETF 與傳統主動型基金之間。雖然其管理費略高於被動式 ETF,但往往低於共同基金所收取的費用。這樣的費用結構對於希望獲得主動管理優勢、但又希望控制成本的投資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折衷選項。

資訊的透明度:許多主動式 ETF 每日揭露其持股內容,遠高於傳統共同基金通常每月或每季才公布的頻率。這樣的做法能提升投資者對投資標的的掌握與信心,也讓整體投資過程更加公開透明。

多元化的投資主題不少主動式 ETF 鎖定特定產業或趨勢,例如人工智慧、再生能源、醫療創新等新興領域,這讓投資者能夠針對自己看好的主題做出更精準的資產配置,進而提升整體投資組合的成長潛力。

波動加劇,關鍵在於了解市場特性

當市場波動加劇、投資人對靈活度與專業度的需求提升時,投信公司提出「主動式 ETF」期待融合了主動管理的策略性與 ETF 的交易便利性,使投資人能夠即時調整資產配置,同時享有較高的透明度與相對合理的費用結構。在選擇投資工具時,仍需回歸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承受度。無論選擇哪種工具,投資的關鍵在於了解市場特性,搭配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才能在多變的環境中穩健前行,創造長期價值。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