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財故事:沒有適用各個狀況萬能的指標,只有隨機應變的投資策略
在我記憶以來,父母都是公務員,薪資穩定,生活也很穩定,從來沒談論投資相關話題。主要是爸爸曾投資過高利率主打的鴻源機構,鴻源案爆發後家中有段時間氣氛不太好,所以我以前對投資毫無興趣,認為大部份是騙人的,唯一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Marvell 宣布資料中心 2028 TAM 上調 26%
6/18 Marvell 舉辦 Custom AI 投資者日,股價大漲激勵,主要反映至 2028 展望上調 (如下圖)
根據公司資料,其預測:
◆整體市場 2028 資料中心資本支出估 1 兆 (編按: 2025 四大 CSP 貢獻約 2500 億)
◆AI 加速器 (GPU+ASIC)2028 整體市場 3490 億,隱含 Marvell 拿 14% 市占。
◆554 億 TAM→ASIC 晶片本身 408 億 + ASIC 周邊 146 億
彙整出公司提出的 TAM 上調的理由:
1. Marvell 2018 起就參與制定客製化 AI,擁有先進者優勢 (開發技術與後續量產的經驗)
2. AI 工作多樣化與複雜化,客製化 AI 的需求將會加速成長
3. 新的 AI 大型運算建置廠商投入 (可參考下兩圖): xAI、openAI、各個主權 AI 的計畫
就產業數據來看,ASIC 與 GPU 的競合關係
目前 ASIC 與 GPU 的替代競爭趨勢確實是 ASIC 的成長速度稍快 (後進者優勢),但從上圖最新的法人研調數據預測,GB 系列 2025 需求分布,新的 AI 買家如資本支出去年翻三倍的 Oracle(與 openAI 為 STARGATE 計畫的參與者) 躍升第三,包含 NVIDIA 親兒子 CoreWeave、馬斯克的 xAI 也逼近與超越 Amazon、Google。
→新的 AI 買家往往是有錢有權 (政策相關),最缺的就是 IC 設計能力,反而最不可能大量投產 ASIC,而是高度仰賴 NVIDIA GPU,形成類似過往品牌伺服器的樣態,連機架或內部零組件的變更設計能力都不太足夠,去購買 DELL、美超微等生產的伺服器。
作為對比的就是四大 CSP 廠商,下單在鴻海、廣達、緯穎,雖同樣是採用 NVIDIA GPU 的伺服器,但內部用料或機架設計都會有細微變更。加上長期耕耘自研晶片的投入,也因此才有延伸到 ASIC server 的設計能力。這就是 Google、Amazon GB 系列伺服器佔比大幅往下調的主因,因為 2025 只有這兩家廠商 ASIC 加速器是有顯著放量的。
筆者的看法: 新 ASIC 專案的量產貢獻,除了 Trainium4 之外並不清晰
Marvell 2025 顯著貢獻的是 AWS Tr2,展望未來 3 年有 Tr4 與微軟 Maia 2,雖然公司提到有 5 個專案,扣除上述兩個,其中一個是 Google Axion(資料中心 CPU),另兩個並不明,由其下個潛在放量的 ASIC,首推 Meta,再來是 openAI 與 Fujitsu,據產業調查皆由博通與其他廠商合作拿下,而 AI 加速器週邊的 socker 接口專案確實是 Marvell 強項,拿下 50 個,但貢獻的 TAM 不如 ASIC 加速器那麼大,因此研判 Marvell 上調 TAM 的理由並不充分。
而不只是設計端外,零組件與組裝供應鏈端也是多家喊著通吃,實際上現實並非如此,舉例而言,台廠能吃下 GB 系列的是少數龍頭公司,很多是吃通用伺服器或 ASIC 伺服器,因此實際訂單必須個別檢視,避免形成對全數供應鏈標的,產生重複看多展望的錯估風險。
在我記憶以來,父母都是公務員,薪資穩定,生活也很穩定,從來沒談論投資相關話題。主要是爸爸曾投資過高利率主打的鴻源機構,鴻源案爆發後家中有段時間氣氛不太好,所以我以前對投資毫無興趣,認為大部份是騙人的,唯一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