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關稅利空出盡無庸置疑,展望後續變數有哪些?
目前晶片關稅 100%,承諾或正在美國投資建廠的廠商,得到豁免,川普直接點名蘋果、台積電… 因此這些市值龐大的巨頭,得到豁免,利空出盡的情緒反應絕對無庸置疑,也已經在股價上出現反映,本文想要探討的是後續相關的疑慮還有嗎? 如果有癥結點或注意的點是哪些?
Marvell 宣布資料中心 2028 TAM 上調 26%
6/18 Marvell 舉辦 Custom AI 投資者日,股價大漲激勵,主要反映至 2028 展望上調 (如下圖)
根據公司資料,其預測:
◆整體市場 2028 資料中心資本支出估 1 兆 (編按: 2025 四大 CSP 貢獻約 2500 億)
◆AI 加速器 (GPU+ASIC)2028 整體市場 3490 億,隱含 Marvell 拿 14% 市占。
◆554 億 TAM→ASIC 晶片本身 408 億 + ASIC 周邊 146 億
彙整出公司提出的 TAM 上調的理由:
1. Marvell 2018 起就參與制定客製化 AI,擁有先進者優勢 (開發技術與後續量產的經驗)
2. AI 工作多樣化與複雜化,客製化 AI 的需求將會加速成長
3. 新的 AI 大型運算建置廠商投入 (可參考下兩圖): xAI、openAI、各個主權 AI 的計畫
就產業數據來看,ASIC 與 GPU 的競合關係
目前 ASIC 與 GPU 的替代競爭趨勢確實是 ASIC 的成長速度稍快 (後進者優勢),但從上圖最新的法人研調數據預測,GB 系列 2025 需求分布,新的 AI 買家如資本支出去年翻三倍的 Oracle(與 openAI 為 STARGATE 計畫的參與者) 躍升第三,包含 NVIDIA 親兒子 CoreWeave、馬斯克的 xAI 也逼近與超越 Amazon、Google。
→新的 AI 買家往往是有錢有權 (政策相關),最缺的就是 IC 設計能力,反而最不可能大量投產 ASIC,而是高度仰賴 NVIDIA GPU,形成類似過往品牌伺服器的樣態,連機架或內部零組件的變更設計能力都不太足夠,去購買 DELL、美超微等生產的伺服器。
作為對比的就是四大 CSP 廠商,下單在鴻海、廣達、緯穎,雖同樣是採用 NVIDIA GPU 的伺服器,但內部用料或機架設計都會有細微變更。加上長期耕耘自研晶片的投入,也因此才有延伸到 ASIC server 的設計能力。這就是 Google、Amazon GB 系列伺服器佔比大幅往下調的主因,因為 2025 只有這兩家廠商 ASIC 加速器是有顯著放量的。
筆者的看法: 新 ASIC 專案的量產貢獻,除了 Trainium4 之外並不清晰
Marvell 2025 顯著貢獻的是 AWS Tr2,展望未來 3 年有 Tr4 與微軟 Maia 2,雖然公司提到有 5 個專案,扣除上述兩個,其中一個是 Google Axion(資料中心 CPU),另兩個並不明,由其下個潛在放量的 ASIC,首推 Meta,再來是 openAI 與 Fujitsu,據產業調查皆由博通與其他廠商合作拿下,而 AI 加速器週邊的 socker 接口專案確實是 Marvell 強項,拿下 50 個,但貢獻的 TAM 不如 ASIC 加速器那麼大,因此研判 Marvell 上調 TAM 的理由並不充分。
而不只是設計端外,零組件與組裝供應鏈端也是多家喊著通吃,實際上現實並非如此,舉例而言,台廠能吃下 GB 系列的是少數龍頭公司,很多是吃通用伺服器或 ASIC 伺服器,因此實際訂單必須個別檢視,避免形成對全數供應鏈標的,產生重複看多展望的錯估風險。
目前晶片關稅 100%,承諾或正在美國投資建廠的廠商,得到豁免,川普直接點名蘋果、台積電… 因此這些市值龐大的巨頭,得到豁免,利空出盡的情緒反應絕對無庸置疑,也已經在股價上出現反映,本文想要探討的是後續相關的疑慮還有嗎? 如果有癥結點或注意的點是哪些?
「只要借 2%,就能賺 5%、6%,這是穩賺不賠的投資!」這句話,過去一年在財富管理圈幾乎成了流行語。也因此讓許多投資人信心滿滿地把資金投入債券 ETF,尤其是與美國公債連結的商品。但到了今年,不少人才驚覺現實與預期落差巨大,帳面不僅未見獲利,反而陷入虧損。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操作往往搭配融資借款、甚至質押放大槓桿,壓力成倍上升。如今這場由過度樂觀的預期、對利率循環的誤解、以及市場錯判時機交織而成的風暴,正逐步吞噬原本看似穩健的投資布局。
◆達成協議,因此適用相同的稅率: 15%,從 4/2 20%→7 月初施壓的 25%→15%,當日歐股開高走低翻黑,大致為持平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