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階段打造退休現金流:退休金不是靠省,是靠規劃!

17/07/2025

你有沒有想過,哪一天不用再趕打卡、回信、追報表了?
每天醒來,陽光灑進房間,戶頭裡卻默默多了筆生活費。不是中樂透、不是夢,而是你提早幫自己準備好的「退休現金流」。只是,這樣的日子,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在這個利率亂跳、物價高漲的時代,如果沒有好好規劃退休生活,晚年可能不是在旅行、喝咖啡,而是「擔心錢夠不夠用」提心吊膽的生活。到底該怎麼開始?其實不用太難,我們可以將人生財務規劃分成三個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資本種植期(約 35–45 歲)
這時候,你可能剛站穩腳步,收入開始穩定,也開始有些積蓄,但同時也要面對房貸、育兒、照顧父母等現實壓力。但偏偏,這正是你資產打底的黃金期!
你需要做三件事:
1. 想清楚:你想過怎樣的退休生活?
你想幾歲退休?希望退休後能旅遊、換城市生活,還是提早財富自由?這些答案會決定你未來需要準備多少錢。
2. 讓錢開始幫你工作
現在的你,還不需要靠資產養自己,但投資習慣不能等。建議以成長型資產為主,如股票、ETF,配置約 70%,累積報酬與時間的複利效果。
3. 投資不求快,而是求穩
不要追高殺低,也不要期待一夜暴富。固定投入、長期持有才是讓你退休不焦慮的關鍵。

第二階段:轉化收割期(約 45–55 歲)
進入這個階段,重點從「賺更多」,變成「讓錢穩穩地進來」。你要做的,是讓過去累積的資產,開始變現金流,並開始模擬未來的生活樣貌。因此在規劃上需要做三件事:
1. 調整資產結構
開始轉一些資產成為能產生收益的標的,比如債券、配息型基金、收租不動產。讓你在退休初期就有現金流進帳,而不必仰賴一次性資產變現。
2. 學會提領錢,不是亂花錢
可以用「三桶理論」來分配退休金:

  • 第 1 桶:預備 3 年生活費 → 現金或高流動性資產
  • 第 2 桶:涵蓋 5~10 年的中期需求 → 穩定收益資產
  • 第 3 桶:保留長期抗通膨 → 成長型資產,拉高報酬率

3. 別忘了風險跟稅務
不是錢多就好,還要合理節稅、避開不必要的風險,比如可以提早做信託或分年贈與,讓財產更安全。

第三階段:優化守成期(約 55 歲以上)
退休生活已經開始或進入倒數,這時候你的目標不再是「讓資產成長」,而是讓生活安全、安穩、沒有後顧之憂。這時候該做的事是:
1. 提高資產的穩定性與流動性
把股票比例降到 2~3 成,其餘用債券或定存、現金等穩定型資產來支撐日常生活與醫療費用。
2. 醫療費是一筆大開銷,提前準備最好
可以另外開一個「醫療帳戶」,不要跟日常開銷混在一起,每年定期檢查健康、也檢查資產配置。
3. 最後一哩路,是傳承
當我們有餘力留下資產給家人,記得用遺囑、信託等方式安排好,省去後代奔波與糾紛,讓愛與財富都能安心流動下去。

熟齡生活再進一步細分:
退休是人生的新開始,但退休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終點,而是一段持續變化的旅程。從剛退休時的活躍生活,到逐漸轉向以健康與安穩為主的節奏,不同階段對身心狀況與財務安排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熟齡生活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輕熟齡(65–70 歲)|生活仍積極,準備轉換節奏
身心狀況:

  • 多數人身體仍健朗,可進行旅行、參與社交活動
  • 剛從工作崗位退下,心理上仍保有行動力與成就感
  • 可能開始面對空巢期、身份轉換的適應期

財務需求:

  • 支出水準仍接近工作時期,旅遊、娛樂開銷較高
  • 初期需調整收入結構(從薪資→退休金或投資收入)
  • 重要準備:退休金提領規劃、醫療保障強化、現金流檢視

第二階段:中熟齡(70–80 歲)|節奏放慢,健康管理成關鍵
身心狀況:

  • 體力與機能開始下降,可能出現慢性病或需輔具協助
  • 心理層面上追求平靜與安全感,社交圈可能逐漸縮小
  • 若配偶健康出狀況,易出現情緒變化或孤獨感

財務需求:

  • 醫療支出明顯增加(門診、藥物、保健等)
  • 收入來源須穩定且低波動,應降低風險性投資部位
  • 重要準備:健康照護預備金、醫療保險補強、現金流穩定配置

第三階段:熟熟齡(80 歲以上)|進入照護期,關鍵是「安全與尊嚴」
身心狀況:

  • 多數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護(居家照護或長照機構)
  • 思緒反應可能減緩,記憶力與判斷力下降
  • 更重視「被善待」、「活得有尊嚴」

財務需求:

  • 長照支出成為主要支出來源,月支出可能比前期更高
  • 需有足夠「彈性資金池」應對突發健康惡化、看護等開銷
  • 重要準備:長照資金佈局、指定信託/預立醫療指示、資產保全機制

退休金不是靠省,是靠「規劃」

我們常常以為退休只是一個時間點,但其實退休生活分成好幾個階段,您希望在每一個階段都能過得安心自在嗎?我們可以一起為 65 歲、70 歲、80 歲後的人生,提早佈局每一段的生活與財務需求。真正的現金流自由,不是靠忍耐生活,而是靠有系統、有節奏地分段規劃。你不需要中樂透,也不用過度節省,只要懂得用對工具、走對步驟,未來的你,就能安心過每一天,活得有選擇、有尊嚴。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林先生今年剛滿 51 歲,在外商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總監。月薪 20 萬,加上股票分紅與績效獎金,年收入輕鬆落在 400 到 500 萬之間,從外界看來,他是許多人羨慕的中年勝利組,房貸早已清償,孩子也即將出國念書,生活幾乎沒有太多經濟壓力。

X 世代的阿強,現年 45 歲,每天早出晚歸,擠在台北捷運人潮中,腦袋卻從沒閒下來過。他一邊為 15 歲的兒子安排未來的升學計畫,一邊還要思量老爸老媽自己準備的醫療費有沒有準備夠,這幾年自己退休金帳戶的數字近乎原地踏步,因此有深深不安全感。

下兩表為分別取自公開資料庫,截至 5、6 月底,每月基金須公布前 10 大持股,而精選台股規模前 10 大的非高股息之主動基金,將累計持倉金額大於 10 億的台股標的,彙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