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著要資產成長30%,卻完全沒動作——八成人都中槍

18/07/2025

大家都想變有錢,問題是──憑什麼?
我們針對 2790 位上班族所做的調查中,有超過 80% 的人預期未來三年資產能成長超過 10%,甚至有將近一半希望突破 30% 以上。但關鍵是:他們的資產配置,根本沒調整過。這樣的期待與行動之間的落差,顯示出現最被忽略的理財盲點──「以靜制動」的結果,往往不是穩健,而是錯失。

永誠資產管理處於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14 日,針對 2790 位上班族,受訪者年齡落在 21 至 60 歲,產業涵蓋電子資訊(53%)、製造業(25%)、服務業(9%)、軍公教(6%)、金融保險(2%)、自由業(5%)。調查結果不僅揭露了台幣升值對一般上班族的實際體感,更揭開了一層中產高收入者在財務規劃上,長期被忽略的盲點。 

知道環境變了,卻沒有相對應的資產策略

46.6% 的受訪者表示「有感受到台幣升值帶來的改變」,但仍有 53.4% 的人沒有採取任何具體資產調整行動。顯然出即便市場訊號明確,大多數人依然停留在「知道變化,但不知如何行動」的階段。更進一步來看,僅有 19% 的人表示會主動重新配置資產,62.7% 則選擇繼續觀察。顯示出多數人不是沒看到機會,而是缺乏啟動行動的思維與方法在台幣升值、通膨與利率波動的新常態下,大多數中產階級其實正處在一種「有感卻無策」的卡關狀態。他們知道環境變了,卻沒有相對應的資產策略,高期待與低行動之間的落差,正是這場財務盲點的核心所在 

收入不低、資產不小,但資金仍偏向「靜態防守」
調查中,最常被考慮的調整方式是「調整台幣與外幣比例」(42%),其次為「持有現金為主」(31.2%),而「增加投資部位」則僅占 20.4%。這樣的選擇順序透露出一個重要訊號:當外部變數增加,大多數人不是進一步佈局,而是選擇更保守、更靜態的應對方式。這背後反映的是對金融工具的陌生、對風險的不確定,以及對資產主動管理能力的欠缺。 

多數人對財務成長充滿期待,卻「等待機會來敲門」
根據調查,有 40.1% 的受訪者坦言「有想法想更積極理財」,但多數人仍卡在第一步,遲遲無法啟動具體行動。進一步分析,雖然有近 60% 的人對未來三年的財務期待是「穩健增長」或「資金安全為主」,但真正敢設定 30% 以上資產成長目標的,只佔 13.6%。顯示多數人對財務成長充滿期待,但心態上卻更像是「等待機會來敲門」,而非主動創造機會。因為對自己的資產結構不夠了解、缺乏對工具的掌握能力、也沒有一套能引導行動的規劃框架,更少有人能提供陪伴與第二層思考。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使再強的意願也很難轉化為有效的行動,理財就會淪為「理想的財」——說得出口、做不出手。 

升值浪潮下,你不只是需要調整配置,更需要調整視角
在升值、通膨與利率波動成為新常態的今天,我們不僅需要調整配置,更需要調整「看待資產」的角度。與其一開始就追求「報酬率最高的選項」,更務實的做法,是先釐清:你目前的資產組成是什麼?每一筆錢,是否都有清楚的用途與定位?你對風險的接受程度與人生階段,是否一致?當你願意回頭看看「資產的全貌」,你才有可能重新安排它的未來。這正是策略性理財的起點。而這條路,不必一個人走。真正能突破卡關的人,往往不是知識最多,而是有人陪他一起把複雜的選擇變簡單,幫助他把「知道」變成「做到」。如果你也想讓資產不只是「放著」,而是開始「有目的地運作」,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時機。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