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拚未來 你拚老後, 學會留退路 別把人生忘在中途

22/07/2025

X 世代的阿強,現年 45 歲,每天早出晚歸,擠在台北捷運人潮中,腦袋卻從沒閒下來過。他一邊為 15 歲的兒子安排未來的升學計畫,一邊還要思量老爸老媽自己準備的醫療費有沒有準備夠,這幾年自己退休金帳戶的數字近乎原地踏步,因此有深深不安全感。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成了他多年來咬牙硬撐的動力。唸私校、英文補習、機器人營隊、暑期出國研習…… 阿強省吃儉用、壓縮生活,只為讓孩子能與國際接軌。但他內心卻總會浮出一句話:我真的老了以後不會想靠孩子嗎? 

中產變「中慘」?「體感窮人」其實是被愛掏空的副作用

爸媽對孩子的愛,有一種深刻的矛盾,爸媽努力訂做孩子的未來,卻忽略了自己實力夠不夠,尤其當中年來臨,年輕時未想過的事——60 歲離開工作職場後的居住、醫療、財務安全與情感依靠,全都變得迫在眉睫。

根據近期調查,許多中年族群儘管收入不低,卻普遍感受到經濟壓力非常沉重,稱之為「體感窮人」——帳面上你不一定是窮人,但生活壓力讓你感覺自己活得像個難民。房價高的買不起、養老準備的不確定、存款增長緩慢,卻要不斷掏錢投資孩子的未來,現在不只中產階級正在崩解,連當爸媽

的精神與信心也正在瓦解。其實你不是不努力,而是現代的孩子對爸媽的期待已經「超負荷」。

父母與孩子,真的非得有一方犧牲?

近期中年爸媽面對的最大困境,就是如何在「給小孩資源」與「提前規劃自己老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當育兒成本節節高升、退休制度逐漸轉向自提式儲備,而通膨及壽命延長壓縮了老後的安全感,這場兩難不再只是情感上的掙扎,更是現實中需要理性規劃的抉擇。

我們現在該怎麼做?

解方一:設立「雙軌財務帳戶」

將家庭財務分為兩個目標導向的帳戶

教育帳戶:專門用於孩子的學習投資,金額設定在「可控範圍」內,不影響長期生活品質。

退休帳戶:為自己老後準備,不得動用,並依年齡與風險承受度配置資產。

此種方式能有效幫助家庭在愛與責任之間建立界線。

解方二:與孩子共同規劃教育投入

與其由爸媽單方面承擔孩子的高等教育費用,不如讓孩子參與決策過程。例如:申請獎學金、助學貸款。接受階段性資助:例如先支援大學,碩士階段則需自籌。自費與資助的混合模式,提升了孩子財務責任感,這不僅能減輕爸媽壓力,也讓孩子更珍惜機會,學會獨立。

解方三:提早佈局退休策略

越早開始退休準備,所需壓力越小。可採取以下策略:

每月固定提撥一定比例(例如 10%~15%)至退休帳戶、利用金融工具進行長期資產配置。計算基本退休開銷,並以「不依賴子女」為原則做預備。

解方四:重新定義「成全」的意義

過去的觀念認為「捨得為孩子犧牲才是愛」,但現代社會更需要的是理性與長遠的愛。孩子需要榜樣,而非只是一昧給予。爸媽能活出自主、有尊嚴的老年生活,本身就是對孩子最深的愛。

當個能讓孩子尊重的父母,而不是只能依賴的提款機

X世代、Y世代的我們,從小感受到「父母之愛無所不包」,但這樣無條件付出的模式,在現在這個高速變動的社會下,已經不是個萬全之計,真正成熟的教育,是讓孩子知道,你有你的夢想,我有我的生活,我們彼此尊重與扶持,但不依賴、不綁架。學費可以資助,但也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規劃、一起承擔。與其壓上全部資源「孤注一擲」在孩子未來,不如從現在開始,教會他們「愛與責任」的邊界。而自己的退休養老規劃上,只要懂得用對工具、走對步驟,未來的你,就能安心過每一天,活得有選擇、有尊嚴。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