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關稅稅率並未落幕,不必任意謾罵或強行吹捧
◆達成協議,因此適用相同的稅率: 15%,從 4/2 20%→7 月初施壓的 25%→15%,當日歐股開高走低翻黑,大致為持平反應
張先生今年 58 歲,在一家貿易公司服務超過 30 年,距離退休只剩最後兩年。父母從小教他要勤儉持家,他也靠著這份觀念,買了房、存了錢,慢慢累積出一筆退休金。最近,他打算把手上部分存款投入高股息 ETF,為退休後建立一條「被動現金流」,也打算等滿 60 歲時,把勞保和勞退一次領出來,再加碼投資。
就在他研究 ETF 的時候,新聞忽然爆出市場熱議,金管會要對高股息 ETF 祭出新規,禁止用資本利得來撐高配息,並要求配息率不得高於追蹤指數的殖利率。
看到這消息,張先生愣了一下,心裡直想:「那我現在買高股息 ETF,還能像大家說的那樣月月領、年年賺嗎?會不會我還沒退休,這些 ETF 就已經沒那麼會配了?」
為何要對高股息 ETF 改革
高股息 ETF 一直被視為懶人投資的代表,買了就等配息、看殖利率選商品,但金管會這次出手,其實傳遞出一個明確訊號:「配息不能只看數字,更要看來源。」「ETF 不是提款機,更不是無風險月月收錢的工具。」這場制度改革,逼得投資人重新面對一件事,過去的高殖利率,可能只是包裝出來的表象。如果你是長期打算靠 ETF 過退休生活的人,現在就該重新思考:「我投資的這檔 ETF,真的配得起這麼高的息嗎?」
在金管會 7 月發布最新 ETF 配息指引,未來需注意 ETF 在配息時的方向
配息率不得高於指數殖利率
ETF 的實際配息率原則上,不得高於其追蹤指數的股息收益率,例如指數殖利率為 6%,ETF 配息若超過此值,必須說明來源並經審慎揭露。
收益平準金啟動需符合三條件
若欲動用收益平準金(如以新資金補平舊投資人的應得收益),必須符合三原則
資本利得不得再作為配息來源
基金未實現或已實現的股票價差獲利,不得再被包裝為「現金收益」進行配發。這將大幅壓縮部分高配息 ETF 過往「高殖利率」的來源。
統一揭露標準與資訊透明
配息組成、收益來源、平準金規模、動用情形等資訊,將由基金公司統一揭露,便於投資人比較與判斷真實配息能力。
高股息 ETF 的「配息革命」
台灣高股息 ETF 在近年掀起熱潮,不僅成為退休族與穩健投資人的首選,更吸引了年輕族群搶進,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配息有一大部分其實,並非真正來自企業發放的現金股息,而可能來自資本利得或所謂的收益平準金。
而為什麼金管會要改革?背後蘊藏三個結構性問題
虛高的殖利率
過去 ETF 發放的配息中,常有部分來自資本利得(如賣掉飆漲股票所賺的價差),或運用「收益平準金」(新資金貢獻的帳面金額),在未來再以配息方式發還,這讓很多人誤以為 ETF 能「年年配、月月發」,殖利率動輒 8%~10%,其實並不持久。
資金湧入後形成錯誤預期
大量散戶在「高配息迷思」下進場,忽略配息品質與標的內容,甚至有人將 ETF 當作「現金提款機」,只看殖利率不看總報酬,這可能放大資金風險。
監管灰區與操作自由度過大
雖然收益平準金制度存在多年,但啟用方式、上限比例與揭露透明度並無統一規範,各家投信的做法與揭露內容差異甚大,不利市場公平與風險管理。
主動投資,是面對變局的基本修煉
這次高股息 ETF 改革所引發的震盪,對投資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提醒,再也不能只依賴被動配置,套用過去「高配息等於好投資」的公式。
在這個資訊快速流動、政策不斷轉向的時代,真正穩健的投資方式,已經不只是「分散風險、長期持有」而已,而是要懂得主動理解、主動調整、主動判斷。
這就像 AI 產業的崛起,潛力巨大,但同時也充滿不確定性。被動等待消息的投資人,可能錯過了關鍵機會,反而是那些願意做功課、主動學習產業動態,甚至願意諮詢專業顧問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趨勢、做出判斷。
被動的策略在順風時期或許看起來穩健,但真正能跨過市場轉折、走得長遠的,是那些能主動看懂局勢、及時調整方向的人。
說穿了,這場 ETF 改革並不是限制投資自由,而是對所有投資人的一次提醒,從現在開始,我們都該為自己的錢負責,而不是把一切交給市場決定。
◆達成協議,因此適用相同的稅率: 15%,從 4/2 20%→7 月初施壓的 25%→15%,當日歐股開高走低翻黑,大致為持平反應
張先生今年 58 歲,在一家貿易公司服務超過 30 年,距離退休只剩最後兩年。父母從小教他要勤儉持家,他也靠著這份觀念,買了房、存了錢,慢慢累積出一筆退休金。最近,他打算把手上部分存款投入高股息 ETF,為退休後建立一條「被動現金流」,也打算等滿 60 歲時,把勞保和勞退一次領出來,再加碼投資。
從上週的四大銀行股財報、台積電 ADR、艾司摩爾,到這週的安費諾、谷歌,不乏財報 Double Beat,股價上漲開出反應,但漲勢收斂或翻黑的情況,這與美股新高的股價位階有關,將此彙整成兩大法則。1. 高位階對應高標準,未達高標都可能引發股價負面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