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關稅稅率並未落幕,不必任意謾罵或強行吹捧
◆達成協議,因此適用相同的稅率: 15%,從 4/2 20%→7 月初施壓的 25%→15%,當日歐股開高走低翻黑,大致為持平反應
歐盟關稅協議結構與日本大致雷同
◆達成協議,因此適用相同的稅率: 15%,從 4/2 20%→7 月初施壓的 25%→15%,當日歐股開高走低翻黑,大致為持平反應
◆明確提及特定貨品關稅:
汽車、晶片、藥品,預計都將適用 15%,再次證實 232 調查已經大致底定 (稅率應高過 15%,預計是 25%),近期會公布課徵,因此主要貿易國都會面臨捆綁談判的情況,才能適用優惠稅率。
◆鋼鋁關稅將下調,但新稅率未知,且會有配額限制,超額仍是維持 50%
◆交換條件: 全面開放農產品、汽車等關稅與進口限制,並且外加 6000 億美元投資 (包含軍事採購,沒有壓年限),以及 3 年 7500 億元採購 (天然氣、核燃料等能源項目與半導體)
→德、法兩大歐盟內的經濟體,政府表態損害經濟。
→採購或投資的金額很龐大,現實面執行恐怕很荒謬,例如美國一年才約 2000 億總能源出口,歐盟全吃下來都不夠,投資項目也是先喊金額,川普開心,但實際形式 (民間投資、政府出資、借貸、購買美債) 與實際細項都不得而知。
8/1 暫時性關稅討論意義不大
就目前研判,8/1 的稅率調整或協議框架,都只是川普必須給出政治交代的匆忙舉動,因為絕大多數談判都來不及完成 (如下),先給予暫時性的稅率仍要持續談判,縱使已達成協議框架的國家,實際投資項目也都未定,甚至像歐盟還要經內部討論,再加上與美國協商。認為持續拖延、談判仍是現況。
如上圖所示,共分為 4 類: 更新稅率,詳見 FURTHER MODIFYING THE RECIPROCAL TARIFF RATES,此篇白宮公告。
◆對美貿易逆差國: 10%
◆對美貿易順差國,且達成協議框架: 15%
◆對美貿易順差國,且未達成協議框架: 15%(含以上)
◆特殊國家: 墨西哥、中國豁免延長,期限與其他國家不同。
台灣方面持續談判,應該關注的是後續談判條件與 232 調查
8/1 清晨公布台灣為 20%,有些人喊比日韓 15%、東南亞諸國 19% 高,也有些人喊出自 32% 明顯降低,已有進展,說實話大多都是為政治服膺,並不是以邏輯出發,也非專業,這不分在野、執政黨。
筆者想強調的是 20% 暫時性的稅率,按照目前川普政府的模式,若能達成協議框架,自然將能比照日韓降至 15%,這是下限。當然比起任意的降低稅率,所給出的交換條件是什麼,也就是投資金額與項目,232 條款的綑綁協議,這遠比單單看稅率重要太多。
因此就目前台灣的狀況,就是符合原先 15% 或 20% 的預期,仍建議等待協議框架公布後,再進行討論,因為美國開放持續談判,台灣也仍在談判,各國都是。現在針對一個暫時性稅率,抨擊砲轟或吹捧自喜,說實話都沒有太大意義,多半只會落入政治攻防、不專業的口水戰,對於經濟基本面與投資判斷無幫助。
◆達成協議,因此適用相同的稅率: 15%,從 4/2 20%→7 月初施壓的 25%→15%,當日歐股開高走低翻黑,大致為持平反應
張先生今年 58 歲,在一家貿易公司服務超過 30 年,距離退休只剩最後兩年。父母從小教他要勤儉持家,他也靠著這份觀念,買了房、存了錢,慢慢累積出一筆退休金。最近,他打算把手上部分存款投入高股息 ETF,為退休後建立一條「被動現金流」,也打算等滿 60 歲時,把勞保和勞退一次領出來,再加碼投資。
從上週的四大銀行股財報、台積電 ADR、艾司摩爾,到這週的安費諾、谷歌,不乏財報 Double Beat,股價上漲開出反應,但漲勢收斂或翻黑的情況,這與美股新高的股價位階有關,將此彙整成兩大法則。1. 高位階對應高標準,未達高標都可能引發股價負面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