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脫鉤台股?資金流向才是真正的答案

26/08/2025

今年以來,新台幣一路狂升、美元走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開始規劃出國旅遊,就是想趁著「美金便宜」把錢轉去海外,甚至直接把台股部位搬到美元市場。這樣的想法看起來合理,畢竟台美資金與產業鏈本來就緊緊相扣,很多人直覺會覺得美元跌就是台幣升,美元強就是台幣弱。但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事實上,「美金兌新台幣」匯率早就是台灣經濟的核心指標,它不只影響民眾的開銷、企業的進出口成本,更直接牽動投資人的資產配置。

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元的走勢更添變數

川普上任後所推行的《海湖莊園協議》與《重塑全球貿易體系使用指南》清楚點出核心策略,美元要走弱,美國要靠出口導向重建產業。透過關稅、匯率、國安政策交錯,美國正準備重塑整個全球經貿秩序。這也意味著美元強弱不再只是金融市場的事,而是地緣政治、貿易戰交織下的結果。台幣自然也跟著波動更大。

資金流進台灣,推動台幣升值

回顧 2025 年 4~5 月,新台幣從 33.196 飆升到 29.935,背後原因就是美國對全球商品加徵 10% 關稅、對中國祭出高達 145% 的懲罰性關稅,美元指數當月跌了近 4%。再加上延後對歐盟徵收 50% 關稅,市場解讀美歐談判前景不明,美元更顯疲弱,資金流入台灣,台幣因此升值,資金行情推升台股在 8 月創下 24,482 點歷史新高。 

無限 QE 時代,舊公式已不管用了

傳統上,美元和新台幣就像翹翹板「美國降息、景氣走弱 → 資金流進台灣,台幣升值」反過來「國升息、台灣景氣走低 → 美元強、台幣貶」這也是為什麼 2022 台幣急貶、2025 年初狂升。但現實更複雜,美國貨幣供給量(M2)從 2000 年的 4 兆美元膨脹到今天 22 兆,資金氾濫早就打破傳統規律。股、債、匯有時會同漲同跌。像 2011 歐債危機時,美元、台幣、歐元同時對日圓貶值,因為所有資金都湧向日圓避險。現在進入「無限 QE」的時代,這種「規則失靈」的情況只會更常見。

股匯未必同向:長期有關,短期脫鉤

台幣和台股的關係也一樣。長期來看,台幣升值常常伴隨台股上漲,因為代表資金回流、經濟活絡;但短期卻很難劃上等號。像今年 8 月,台股創高,但台幣卻跌破 30 元,股匯完全脫鉤。細看就會發現,出口導向的半導體、航運業在台幣升值時獲利被壓縮,但金融股、內需股卻反而受惠資金行情。展望今年,台幣走勢大概是「上半年升、下半年貶」,而且波動只會更大。上半年靠美元疲弱與貿易摩擦撐著,到了下半年,隨著美國政策調整、國際局勢更不確定,台幣可能會再度回貶。

換匯有成本,別盲目一口氣全壓

對投資人來說,換匯不是免費的,中間有手續費、等待成本。更穩健的做法,是先看清趨勢,然後對照過去一年的平均匯率,判斷現在到底算高還是低,再分批進場。更重要的是,留一點避險部位,不要把資金一口氣壓在同一市場,臨時要用錢時才不至於被套牢。

看懂背後資金流向,才能不被市場收割

最後要記得,匯率和台股還是有關聯,但早就不是「美元跌、台幣升、台股漲」這麼直線的公式。資金永遠像水,會往最安全、最有利可圖的地方流,可能是台股,也可能是日圓、黃金,甚至比特幣或穩定幣。能不能看懂背後的資金邏輯,才是決定你是被收割的一群,還是能踩準節奏、穩穩往前走的關鍵。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