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與生活的平衡:奉養金怎麼給才不兩難?

27/08/2025

父母的退休焦慮,子女的無形壓力

37 歲的小傑,是家中長子,在科技公司工作。表面上他的人生正逐步走上軌道,剛買了新房,背負房貸和車貸,生活雖然緊繃,但也算安穩。可真正壓在他心裡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的退休生活。

小傑的父親今年 67 歲,過去是高中老師,也因此有每月 52000 元的退休金可領,母親多年當家管,靠零工和 200 萬存款支撐開銷,名下還有一間桃園三房公寓。數字聽起來並不差,但日常生活卻讓母親愈來愈焦慮:保險費、車子、醫療、生活雜支,每筆支出都像在提醒她「錢不夠用」。這份焦慮,化成一通通打給小傑的電話。對小傑而言,這不只是關心,更像是一種「責任的呼喚」。他猶豫要不要再撥出一部分薪水給父母?但如果給了,會不會壓垮自己?

換個角度:父母真的「沒錢」嗎?

仔細看父母的財務,其實並非如此。那間桃園公寓,市價已升至 1800 萬元,扣掉不到 200 萬的貸款,淨值還有 1600 萬。若願意善用「以房養老」的方式,每月可以再增加 2.5 萬~3 萬現金流,搭配父親退休金,生活其實綽綽有餘。但問題是,父母這一代對「抵押房子」有心理障礙。明明手上有資產,卻不願向銀行借錢。他們寧願勒緊褲帶,也不願觸碰這道關卡。結果,子女的支援,往往成了最後的選項。

給多少「孝親費」才算孝順?

在現實壓力下,很多人都在問:「該給多少才算孝順?」其實,金額不是唯一標準,重點是「比例要健康」,才能走得長遠。一個簡單的「蛋糕切法」:

→第一塊:必要開銷(房貸、車貸、基本生活費)。
→第二塊:為自己存下至少 20% 薪水,作為未來退休準備。
→第三塊:剩下的,才是能長期給父母的金額。

以小傑為例,月薪 7 萬,生活開銷 3.8 萬,強制儲蓄 1.4 萬,剩下大約 1.8 萬,就是「能長期穩定給父母」的數字。或許不高,但能持續、不會被拖垮。真正的孝順,不是一味犧牲,而是讓支持變得可持續。

從父母的焦慮,看見自己的未來

小傑的故事不是特例。根據主計處統計,有六成退休勞工月領不到 2 萬元。換句話說,多數人退休後,生活都可能陷入「收入不足、支出攀升」的惡性循環。尤其醫療費用不斷增加,焦慮就像滾雪球,最後壓到下一代肩上。這也是我們該警惕的地方:真正的孝順,不只是「現在支援父母」,更是「提早為自己準備」。因為當你規劃得早、累積得夠,就能確保不把同樣的壓力,轉嫁到自己孩子身上。

提前準備,才是真正的共好

退休不是等老了才開始想的課題。趁現在就能做到:
盤點收支,建立清晰的財務圖像
固定儲蓄,讓自己逐步累積安全墊
提前準備醫療,確保未來不被突發費用拖垮
善用資產,不只是房子,投資工具也能成為退休金的一部分

當父母的焦慮映照到我們身上,就是最好的提醒。真正的孝順,不是燃燒自己,而是找到「共好」的方式,既陪伴父母安心,也守住自己的生活與未來。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