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創新高,你卻沒參與其中?下一次行情,你還要錯過嗎?
今天(9/10)台股再度刷新歷史新高,站上 2 萬 5,市場一片熱絡,指數屢屢站上前所未有新高,但許多投資人卻心中疑惑,為什麼大盤漲了,我的帳戶卻沒有跟著增加?
今天(9/10)台股再度刷新歷史新高,站上 2 萬 5,市場一片熱絡,指數屢屢站上前所未有新高,但許多投資人卻心中疑惑,為什麼大盤漲了,我的帳戶卻沒有跟著增加?
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原因在於指數的漲幅,通常來自少數幾檔權值股的拉抬,例如科技龍頭、半導體大廠等,而其實股票下跌家數高過上漲家數,一般投資人的持股多元,若配置重心不在這些權值股,就會出現「看得到指數漲,卻感受不到財富成長」的剝奪感,這正好揭示了投資的核心問題,單一指數的表現,不等於每個人的投資報酬,關鍵在於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比單一選股更決定財富感受
投資學上有一句經典的概念,影響投資組合績效的,不是選了哪一檔股票,而是整體資產配置的比例,當大盤創新高時,如果投資組合裡配置的不好,那麼實際報酬自然與指數落差甚大,相反地,如果有良好的配置,投資人不僅能跟上大盤漲勢,還能透過分散,降低個別標的失利的風險,資產配置的價值,就在於讓財富的成長可被感受,而不是停留在紙上數字。
假設你接觸過銀行的財富管理,一定有聽理專介紹過配置的思維,「核心 & 衛星」模型,我們認爲這是一個對的配置模式,因為核心資產,有承擔組合的基礎穩定性,讓投資人不會錯過市場的整體成長。衛星資產,提供額外的成長性與靈活度,透過這樣的組合,投資人既能享受市場長期穩定的報酬,又能把握投資的成長契機,而若只是偏重單一的核心或衛星,就會有今天台股屢屢創高,我的戶頭卻沒有長大,因為僅有核心,可能少了資產再成長的契機,僅有衛星,波動會過大,唯有兩者搭配,才能在「穩健」與「成長」之間取得平衡。
配置不只是比例,更是一種動態調整
很多人以為資產配置就是「分配比例後就放著不管」,其實好的配置應該具備動態調整的特性,當市場環境、利率水準、產業趨勢或個人需求改變時,配置也應隨之調整。例如:在低利率時期,股票比重可以稍高,當退休臨近,資產應逐步從高風險轉向穩定收益… 等,資產配置不是靜態的,而是隨環境調整的策略。
為什麼資產配置能帶來「財富有感」?因為它讓投資人不再依賴「單一事件」或「個別股票」來決定命運,而是透過整體架構,把市場的大方向與多元資產的特性整合起來,讓我們核心資產能確保跟上大盤,也透過穩健投資讓財富能成長,換句話說,資產配置不是為了追逐短期驚喜,而是為了讓每一次的市場波動,能夠讓資產提升有感。
操作帶來的是刺激,配置帶來的才是安心
平心而論大盤創新高確實幾家歡樂幾家愁,但說實在的,真正重要的不是市場漲了多少,而是自己的資產是否持續穩健增長,若只是追逐個股或短線行情,很容易陷入「市場漲、我卻無感」的矛盾。當我們把焦點從「買哪一檔」轉向「如何配置整體資產」,唯有回到資產配置的思維,建立多元、均衡、動態調整的組合,才能真正把市場的氣氛,轉化為自己口袋裡的財富,而在下一次市場創新高時,才不會我的荷包沒長大。
今天(9/10)台股再度刷新歷史新高,站上 2 萬 5,市場一片熱絡,指數屢屢站上前所未有新高,但許多投資人卻心中疑惑,為什麼大盤漲了,我的帳戶卻沒有跟著增加?
就業數據前瞻訊號持續疲弱,非農報告應不出意外
就業數據持續低於預期,職位空缺數 718.1 萬創下 10 個月新低,且以職位空缺率計算,已經下滑至 4.501%,也就是逼近最早提出此數據的 FOMC 委員 Waller(大機率下任主席) 口中的臨界值 4.5%。
台股這一波最吸睛的焦點,莫過於台積電穩穩站上千元大關。股價頻頻刷新歷史新高,不僅推升加權指數一路上攻,也帶動「千金股俱樂部」快速擴編,檔數直逼 25 檔。市場熱度之下,投資人一方面驚嘆台股能量,一方面卻也感受到高價股操作的門檻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