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有的一代,卻活在最矛盾的時代

30/09/2025

談到歷史上最富有的一代,非「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莫屬。1946 至 1964 年間出生的人,如今年齡介於 60~78 歲,正好搭上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戰後嬰兒潮帶來的人口紅利,讓台灣、美國乃至全球的製造業與科技業進入爆發式成長。那是一個「努力就能往上爬」的年代──工作機會充足、薪資穩定、升遷空間廣闊。當時的房價低廉,許多人能在薪水尚可的時期輕鬆買下不動產,而房價數十年翻漲,成了最重要的財富來源。企業還提供穩定就業與退休金,讓嬰兒潮世代打下了最堅實的資產基礎。

然而,如今步入晚年的嬰兒潮世代,雖然資產雄厚,卻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矛盾。

富裕卻不安心:晚年的三大壓力

即使擁有不錯的財富,嬰兒潮世代的生活方式卻呈現兩極。
有人仍維持節儉習慣,即便退休金豐厚,每天依舊精打細算;有人則選擇及時行樂,把資金花在高端旅遊與課程。但無論哪一種,仍逃不開晚年的現實壓力:

  1. 醫療費用遽增
    隨著壽命延長,高齡疾病與慢性病成為沉重負擔。長期洗腎、護理服務、癌症治療,每年動輒數十萬元支出,讓人措手不及。
  2. 長照需求龐大
    許多人 75 歲後開始需要外籍看護,或考慮入住安養中心。這些開銷往往每月數萬元,長期累積將消耗大量資金。
  3. 通膨侵蝕購買力
    若資產主要停留在現金或定存,看似安全,卻會因通膨而逐年縮水。「存得多,不代表花得安心」成為最真實的寫照。

傳承與自保的兩難

嬰兒潮世代另一大矛盾,是「自己要過得安心」與「想留錢給子女」之間的拉扯。
許多人原本計畫把房產或事業傳給下一代,但隨著醫療與長照支出高漲,往往不得不調整安排。例如,一位 66 歲自營商,本想把店面傳給孩子,但最終選擇出租,用租金支應自己與妻子的生活與醫療開銷。他說:「與其留下遺產,不如先保障自己。」這種矛盾,正是嬰兒潮世代最典型的寫照——要不要傳承、能不能傳承,都取決於「晚年的現實成本」。

關鍵建議:讓「最富有的一代」活得最自在

嬰兒潮世代已締造歷史性的財富高峰,但如何讓財富真正成為生活後盾,而非壓力,才是關鍵。

  1. 把健康擺在首位
    醫療保險、長照保險,加上規律運動與飲食管理,是最值得的投資。
  2. 避免資金僵化
    不要讓資產只停留在現金。配置穩健型基金或債券、房產出租創造現金流,或年金保險確保穩定收入,能讓資金持續具備增值力。
  3. 理性消費
    不用一味省,也別過度揮霍。將支出聚焦在旅遊、興趣、社交與健康,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
  4. 提早安排傳承
    透過信託、遺囑、贈與,讓資產分配更有秩序,避免家庭紛爭。並提前與子女溝通,讓他們理解父母的安排與用心。
  5. 傳承觀念比金錢更重要
    財富不只是數字,更是價值觀。與子女建立「金錢對話」,傳承理財習慣與資產觀念,比單純留下財產更具長遠意義。

嬰兒潮世代既是最富有的一代,也是最需要智慧安排的一代。挑戰不在於「錢夠不夠」,而是如何在「享受生活、保障晚年、傳承財富」之間找到平衡。若能把健康放在首位、讓資產持續成長並有序規劃,嬰兒潮世代不僅能維持財富優勢,更能成為「最懂得活得精彩的一代」。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