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財故事:沒有適用各個狀況萬能的指標,只有隨機應變的投資策略

12/10/2025

Andy (45y)

在我記憶以來,父母都是公務員,薪資穩定,生活也很穩定,從來沒談論投資相關話題。主要是爸爸曾投資過高利率主打的鴻源機構,鴻源案爆發後家中有段時間氣氛不太好,所以我以前對投資毫無興趣,認為大部份是騙人的,唯一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真的想投資賺錢是在2007年買房後,因房貸多貸了些,有筆大約100萬的閒錢,我當時已身在科技業,經常聽到誰誰誰的同學或朋友因為公司股價大漲,身價暴漲,就財富自由了,加上操作股票只須透過電腦,方便自由,完全不會有來自第三方的壓力,買賣全取決於自己判斷,我就這樣起心動念,開起我的股票之路。

一開始想法認為股票獲利很簡單,買了以後就等漲價再賣掉,操作方式主要跟同事的單,買了賠錢就放著,賺錢再賣掉,我還記得買的第一檔是PCB的敬鵬,30塊買,沒兩星期跌到20幾塊,就不敢也不想再去看,然後放了半年放到忘記,有天老婆問我,那檔股票怎麼了,還好那時候已經40幾了,趕快獲利了結;那段跟牌的時間約兩三年,因為對買的股票也不熟,只敢少少買幾張,績效很差,但是除了房貸還沒什麼經濟壓力,就當作賺零用錢。

直到小孩出生後,支出變多,開始想賺多一點,所以在網路上搜尋一堆資訊,決定用技術操作,對我來說應該是花的時間最少,最不用學一大堆看不懂的經濟學名詞的方法,於是買了一本教K線的書,在看完後,一知半解就上陣了,前兩檔很幸運的大賺,但運氣在這兩檔就用完了,之後因技術不成熟,只覺得線型很像書上教的就買了,沒有加上其他的判斷,心態也不正確,常常追高殺低,或是想要買更低,導致適得其反、小賺大賠,曾經一檔股票就直接腰斬賠了40萬。最後只悟出一個道理,沒有適用各個狀況萬能的指標,使用指標時也需要確認是否是使用時機,總之它只能當作一種參考。

就這樣操作一段時間,技術無法進步,痛定思痛決定花錢去上課,學了幾種方法,學完後才發現我前面的時間實在太勇敢了,只聽消息跟看K線,難怪賠到哭出來,以技術面來說,除了要看指標以外還要參考大盤跟量能,心理因素更是重要,就算你學了整套SOP,操作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看到某些原因而不遵守SOP,一不小心也是賠錢,遇到消息面的殺盤更是不可抗力。後來這幾年,不斷的操作及修正,也悟出了一些道理。

最近,因緣際會,巧遇永誠資管的巡迴諮商計畫,從整體資產配置角度出發,吸引了我進一步想瞭解,而後會選擇永誠資管,是因為在顧問細心解說後,認同其操作模式,不是一昧的作多,而是有風險管控的意識跟靈活操作,在不同狀況下會做相對的處理。甚至除了股票操作,更重要的是幫客戶做資產規劃,做好退休的準備;過程中吸收了不少總經知識,對國際的局勢變化與對應的操作方式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操作心態上也跟著調整,試著更平淡去看待個股的漲跌,等待對的時機到來。期許接下來除了享受報酬的同時,我也能精進自己的操作技術,然後達到最終目標,早日做好退休規劃,不再有經濟上的壓力。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