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關稅利空出盡無庸置疑,展望後續變數有哪些?
目前晶片關稅 100%,承諾或正在美國投資建廠的廠商,得到豁免,川普直接點名蘋果、台積電… 因此這些市值龐大的巨頭,得到豁免,利空出盡的情緒反應絕對無庸置疑,也已經在股價上出現反映,本文想要探討的是後續相關的疑慮還有嗎? 如果有癥結點或注意的點是哪些?
買債券成了2023 Q4的顯學之一,主要因為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10月份一度達到5%上下水平,是金融海嘯時期以來的最高點。當國際股市來到相對高點,面對風險性資產的不確定性,5%殖利率的債券就看起來特別可口,尤其當時美國的CPI年增率已經從2023下半年起穩定在3%~3.7%上下幅度,在通膨看似已經受到控制,聯準會不太會再升息的情況下,認為這個殖利率真的很難再看到,可說是多數人的共識。
而這邊就要先界定出,買債券到底是以價差為主,還是利息?當然以長期角度來說肯定是利息,概念最直觀且明確,就是持有至到期,發債機構沒違約的話,就能穩穩賺利息錢。
因為剛好去年10月公債殖利率飆太高,已經顯著大於CPI年增率了,這種情況通常不會太常見,因此若未來有出現,確實可做為是個價差操作的機會,但若因為賺到債券價差就認為這是個很棒的投資,那就還是得持續關注後續的利率變化。
以當前情況來看,其實2024年初,市場就有對於降息預期過度樂觀的情況(FED Watch顯示市場預期有一度達到6次,但這就代表幾乎很多次會議都要降息,基本上除非經濟狀況很不好,不然不會有這種動作,所以筆者當時就有提出市場過度樂觀的看法),而這情況通常來說是利空,但影響程度就要看當下市場而定。回顧當時,其實這種過度樂觀的情況並未明顯造成修正賣壓,因此不會是重要的關注重點。
直到近期,聯準會6月份的降息機率在短時間內從高於8成,降到5成上下後再降到2成以下,這就對於市場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對於今年不降息的擔憂也增加,當然這也就使得長天期債券殖利率再度拉抬,債券價格也因此下滑。
這時應該就會很多人在考慮,10年期美債殖利率最近又來到了4.6%,距離5好像也不遠了,是否可以再度買入?以上述情況來看,考量價差空間的話,確實是可以準備機會了,但一樣也是要以短期思維較佳。其實從去年開始就有人提出說,近10年來的美國通膨數字,跟1966年開始是很類似的,在當時通膨一度經過4年上揚後(像2015年緩步走高),出現明顯回落(像2020年),之後再從1973年快速上拉(像2021年疫情後的通膨增溫),也出現了1975年到1976年的快速修正(像2023年以來的通膨降溫);重點是1978的再次飆升,會不會這次也複製,就是一個要注意的點。
雖然大環境不會相同,但美國財政赤字偏高,加上基礎建設需求強勁,若通膨再度重新點火,那對於債券投資就不會有利於價差獲利,因此明確自身的投資目標後的決定是否切入債券,並定期留意當前利率趨勢變化,才是最重要的事。
目前晶片關稅 100%,承諾或正在美國投資建廠的廠商,得到豁免,川普直接點名蘋果、台積電… 因此這些市值龐大的巨頭,得到豁免,利空出盡的情緒反應絕對無庸置疑,也已經在股價上出現反映,本文想要探討的是後續相關的疑慮還有嗎? 如果有癥結點或注意的點是哪些?
「只要借 2%,就能賺 5%、6%,這是穩賺不賠的投資!」這句話,過去一年在財富管理圈幾乎成了流行語。也因此讓許多投資人信心滿滿地把資金投入債券 ETF,尤其是與美國公債連結的商品。但到了今年,不少人才驚覺現實與預期落差巨大,帳面不僅未見獲利,反而陷入虧損。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操作往往搭配融資借款、甚至質押放大槓桿,壓力成倍上升。如今這場由過度樂觀的預期、對利率循環的誤解、以及市場錯判時機交織而成的風暴,正逐步吞噬原本看似穩健的投資布局。
◆達成協議,因此適用相同的稅率: 15%,從 4/2 20%→7 月初施壓的 25%→15%,當日歐股開高走低翻黑,大致為持平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