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財報: 有線通訊、軟體收入、股票分拆三利多加持

19/06/2024

博通財報公布,打敗營收獲利預期外,有三大題材加持股價大漲13%

※營收:12.5b(十億美元);半導體部門7.20b 高於7.12b預期;基礎設施軟體部門5.29b高於4.93b預期

※Non GAAP EPS:10.96 元高於10.84元預期

※營運表現Double Beat,而財測部分上調AI晶片的營收財測調高10%至11.0b,全年上升至51.0b高於50.6b預期

而支撐博通的優異表現,仍圍繞在基本面的AI營收佔比增加、技術優勢有議價能力

並作為S&P500第8大成分股(半導體類股中僅次於輝達),呈現多頭時大者恆大的資金優勢,再加上高價股、知名度不若其他同類股高,帶動籌碼集中特性,加速本次利多的財報股價反應,跳漲13%

三大利多題材,有基本面也有籌碼面:

  1. 有線通訊: 本次上調AI營收,最主要就是交換器與CSP廠商(google、Meta)委託的ASIC自研加速器需求上升,尤其是ASIC方面,下半年可能有Tiktok的伺服器新訂單加入

  2. 軟體收入: 自收購VMWare後持續成長,且先前宣布全面終止買斷授權,改為訂閱制,因此在強勁的雲端服務勢頭上,並未見到需求減少,而定價方式改變也有助於帶動收入的持續性。

  3. 分拆股票: 同樣是股價1000元以上,眼看著半導體龍頭NVIDIA宣布 1拆10,博通也在本次宣布分拆股票,同樣為1拆10,預計7/15執行。

美林對大型股股票分拆的統計數據,散戶看著輝達的想像博通跟進!?

輝達分拆前/後持續墊高上漲,加上美林出具統計數據(如下),發布報告看好分拆股價表現

橘線為S&P500的報酬分布,而藍色柱狀為分拆股12個月的報酬分布。

統計數據顯示分拆股票的期望正報酬是有正偏態(positive skewness)存在,也就是由極端值(特定幾檔個股分拆後大漲)所貢獻,而大型成長股貢獻了大半。

博通+蘋果帶動台股次族群聯想題材,Wifi7、手機供應鏈較快發酵

博通的大漲,帶動台股相關電子股題材的推升,就本週的資金流向上,次族群中結合iPhone16新機效應的Wifi7的題材最受投機資金青睞,而另外是網通個股,有齊漲、增量的現象

就Wifi7而言,智慧性手機為驅動關鍵,加入AI功能後,對數據傳輸量需求持續擴大,WiFi 7目前圍繞的題材是2024H2蘋果iPhone16將導入,認為需要留意產品歧視定價的可能極大,也就是i16 pro/pro max先導入,作為硬體規格的對照,三星往往是最敢嘗試新技術的先趨,在已發布的S24系列,S24U為Wifi7,S24、S24+仍為Wifi6E,包含中系旗艦機今年也將先行少量導入Wifi7。

※PA族群: 3105穩懋、2455全新(蘋果占比高);8086宏捷科、4968立積(中國客戶影響較大)

※檢測: 6146耕興(手機、路由器為客戶端主要應用);3138耀登(電信、衛星通訊為主,非主要受惠)

※IC設計: 2454聯發科、2379瑞昱;6526達發(母公司聯發科wifi7供應晶片,達發供應PON)

換機潮角度,看好品牌忠誠度,果粉仍然是果粉,只不過近年換機週期延長,iPhone16將會吸引優於i15的換機熱度(以短中期看待,帶動跨入AI手機的換機動機,主要拉動i16,部分i17),但就手機業內的品牌與技術競爭力,仍認為蘋果手機處於緩步下滑。


至於網通族群,認為產品線較多元分散,就wifi7的升級動機而言,不若手機哪麼快,短線題材效應仍有,但見到實際拉貨會落在24Q4,預期以2025為主。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