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引爆跌勢,實體經濟撐得住嗎?

16/04/2025

市場信心問題遠大過數據基本面,川普政策不確定性是最主要原因

觀察到美股主要下跌發生在對等關稅後的 4/3、4/4,上週一見低點後,進行連續的反彈。先前預期去化估值,跌深後找尋支撐會再向上,但目前來看出現的是持續下跌,雖然過程中都有企圖反彈,但彈升力道不足,技術面已形成了兩輪破線行情是不爭的事實。

股市幾波的下挫,投資人應該反思美國經濟有如此之糟嗎?是否有持續下跌的理由?,永誠資產管理處投研團隊認為諸多預測分析都抵不過信心崩潰持續蔓延,因此數據基本面、技術面分析意義有限,川普關稅是不確定性最大來源,也是投資者的夢魘,因此川普政府或各國政府都一樣,挽回信心才是重點,尤其是美國消費信心 (佔全球 25%) 及通膨預期,必須要盡早維護。總歸而言,川普是美國總統,如此重要身分的人,會持續放話影響市場,那就不能太過樂觀,除非有國會制衡。

數據參數使經濟學家指向經濟衰退,但川普要拚的是一口氣改革連根拔除

蘋果受川普關稅影響特別重,一度失守市值龍頭寶座!最主要原因是終端消費電子產品比重 (貨品營收) 仍大過軟體,並且高達約 95% 的成分由海外製造。近期政策髮夾彎,暫緩對等關稅 90 日,大跌大漲全看川普政策。目前部分的樂觀市場消息稱,美國廠商計畫 3 個月拉 1 年的貨,來囤積零組件建立庫存,但消息確切程度不得而知,並且供應商稼動率亦有上限,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敢保證川普 90 日內不會突然喊卡。加上奇貨可居的心態,飢餓行銷順便漲價去庫存哄抬物價,都是各國政府不想看到的,如果真有其事,應該會立即出手管控。

目前經濟學家主流認為未來將步入衰退,最主要是關稅,以及後續就業、物價的數據預測,但美國政府也有其他政策調控手段來避免衰退,就像加關稅,部分也是意識到美債問題,因此川普才會有一連串大動作,試圖出手解決。也就是說,兩造立場有所不同,經濟學家用專業學理來推斷,然而川普認為這些參數綁住了美國,必須大改革將能將問題連根拔除,只是會不會動作大到導致經濟衰退、動搖國本,這就是後續要觀察的,端看川普政府是否能拿捏住平衡點。

台股艱辛完成補跌,國安基金雖進場護盤,仍整體盤勢影響力不敵美股波動

台股因連假休市兩日,本週相當艱辛的消化補跌行情,週四又因反應到關稅暫緩,迎來大反轉,全面大漲,週五一度連動前晚美股開低但迅速翻紅且走高,投資市場目前波動風險遠大於報酬,波動就是價差操作的獲利來源,但是極端到大漲大跌交替出現,光是掌握不殺低就已是市場贏家,更遑論恐慌後的短線反彈,沒錢沒信心往往是散戶當下的最大難關。

因此永誠資產管理處投研團隊認為後續行情對於專業機構並非不能做,只是建議投資朋友看不懂的行情不要做,避免短線波動過劇,多空雙巴反而得不償失。而國安基金雖已經進場,但筆者認為整體美股走勢的影響力仍更大一些。

投資前緣新觀點

目前包括台灣仍有落後國際股市的跌幅,對美貿易依存度過高、籌碼信心是兩大焦點,因此與美國密切貿易往來的夥伴,進入協商談判,台灣如何爭取有利條件,事態最新發展相當重要。至於國安基金進場與總統直接與產業端 CEO 會談,先不論有沒有效,這都是信心維護的展現。另外筆者認為面對可預期的貿易降溫,逐步擺脫對美國終端消費的依賴,加強刺激國內消費,是即刻起就應該直視的的重大議題。

既然川普關稅的風向仍是影響信心的主要因素,永誠資產管理處投研團隊指出,台灣應該效仿日本,在各大媒體平台公開討論,讓想要且願意了解的人民,可以知道目前的狀況與政府最新應對策略,這也是無形之中的信心維護,而非僅止於產官學界關起門來討論。並且先預判會課稅、稅率不低,先對最差的情況有所準備,如此一來,後續去應對到實際的變化,才能反應迅速,相較他國不落下風。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