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投資市場進入觀望階段,投資人更是需要彈性應對

23/04/2025

川普政策上升至國安戰略,防止中國崛起與牽制盟友美債影響力

道瓊指數一週以來終結短線反彈,連續四個交易日下跌,回測到反彈波段的一半位置,幅度並不大,整體符合反彈後下壓找支撐,進而趨穩的跡象。近期觀望情緒濃厚,代表利空消化至今,市場量縮,等待著後續川普政策、各國談判進展以及 FED 態度,期盼新資訊帶動明確趨勢。

而各國股市與相關數據則呈現大致連動,其中筆者認為可關注的是美元指數,100 整數大關,除了是心理面關卡之外,關稅議題的核心也包含川普認為美元強勢,影響外銷出口弱勢! 而關稅大動刀,除了建立美國製造業基礎之外,另一層目的是為了防範中國崛起,也就是不靠熱武器,兵不血刃利用經濟的手段來施壓。

過往美國與美元的安定,帶動貿易貿易合作與美債需求,但也帶來產業外移風險與稅收降低的疑慮,尤其過往面對金融危機靠的是印鈔解決,美債愈疊愈高使違約風險升溫,再加上川普認為這些美債由其他國家大量持有,操之不在己,有其國安疑慮。這就是川普推翻既有貿易模式,全面加關稅的根本原因,外科手術般一刀切的鉅變自然影響甚大,波及股匯債各個金融市場。

合理性非第一要件,談判後仍會課稅,企業與投資者都應認清事實

當各國也釐清川普背後的真正目的後,試圖談判協商,找出「合理」解決的方法。但筆者認為恐怕很難,在實體世界中,筆者認為零和遊戲、有捨有得的概念相當重要。當美國製造回流,勢必面對到有市場但價格上揚,並且外移外包的可不只有工作機會,對應的汙染外部成本也是。

川普並不管經濟學理論,因此合理性不是談判重點,美國要什麼、他國能給到什麼程度才是重點,另外川普說他很有彈性,代表隨時放緩轉彎空間,所以預期不致出現極端情境,但協商過後也不會回到原點,關稅還是會課但不會是 0。現在面對到股市標的,再次強調企業該轉移、該投資布署,應變動作都要加快,不能停留原地,否則專業機構也會拋棄這些停滯不前的公司。

台股連動美股,焦點擺在政府的談判協商進度

台股一週之內呈現緩步下修,整體漲跌節奏與美國連動密切,事實上,法人、國安基金等大資金心態也如此,自然反應在股價 / 指數上面。暫緩 90 日反彈到一個幅度後,再度陷入量縮觀望與信心降溫,而這 90 天投資人到底要觀察甚麼?

首先賴政府已經表明代表團的目標,是希望降至 0 關稅,包含匯率、外匯存底的美債問題都是協商範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擺出全球最為明確的脫中向美的態度,確實也有反對黨與一定民意,對中沒有那麼敵視,希望維持現狀,但川普大刀一揮,現狀被迫必須做出一些改變。

關稅導致的是私企業生意做不成,而政府負責談判協商,最重要的是盤點手中握有的籌碼,並且在可接受範圍內,能談則談,尤其台灣對美國貿易依存度高,可密切關注先談成初步協議的國家 (ex: 日本),試圖找到可依循的有利模式或條件。

投資前緣新觀點

對經濟學家與鮑爾的言論不屑一顧,川普近期的暫緩轉彎並非示弱,而是內部自行評估市場狀況進行調節,因此整體投資局面,筆者認為沒有太大更動,短線積極操作沒有問題,至於布局個股,專業分析來看,縱然有經濟衰退也非長期持續的,因此仍然可進行,只是要有更為長線的心理預期,因為政策變化仍然有不確定性,是否再有低點並沒有辦法保證。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