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關稅利空出盡無庸置疑,展望後續變數有哪些?
目前晶片關稅 100%,承諾或正在美國投資建廠的廠商,得到豁免,川普直接點名蘋果、台積電… 因此這些市值龐大的巨頭,得到豁免,利空出盡的情緒反應絕對無庸置疑,也已經在股價上出現反映,本文想要探討的是後續相關的疑慮還有嗎? 如果有癥結點或注意的點是哪些?
所謂「投資」,其實是在面對人性
在 ETF 風行、AI 熱潮下,越來越多人開始接觸股票市場。你可能也是其中之一。早上醒來打開股市 APP,看著紅通通的漲停榜單,心跳不自覺加快。也許你曾經抓到過一檔飆股,但卻因為怕漲多拉回,心裡就開始不安:「會不會回檔?是不是該先跑一趟?」於是匆匆獲利了結,錯失後續的大行情。更可能,你帳面上也有幾檔越跌越不敢看的股票,卻怎麼也賣不下手,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會回來」,結果越抱越久,越陷越深。這就是許多散戶常見的處境──賺錢的股票跑得太快,賠錢的股票卻抱得太久。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個概念:「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也就是人類對於虧損的痛苦,比賺錢的快樂強烈至少兩倍。換句話說,我們寧願不賺,也不想感受到虧損的痛苦。這種心理讓我們在操作上犯兩個常見錯誤:
結果呢?賺錢的股票永遠吃不到大波段,賠錢的股票卻被困住,無法轉換到其他有機會的標的。績效被情緒牽著走,資金也越來越沒效率,信心漸漸消失。
或許你曾經買過一檔技術面剛轉強的飆股,隔天漲了 5%。這時心裡開始忐忑:「是不是漲多了?是不是該先跑?」於是你提前出場,結果股價接著繼續漲。你後悔不已,重新追進,卻碰到修正,反而賠錢。而對於那些下跌的股票,你卻完全不一樣。你會告訴自己:「這只是短期回檔」、「基本面好,未來會漲」、「跌深就是買點」,直到股價腰斬,甚至退市,資金也無法回收。明明是短期的操作失誤,卻變成長期的損失。這就是情緒在投資中的大魔王,它讓你錯過機會,也讓你錯誤地堅持。其實,成功的投資不是選對了多少股票,而是能夠在情緒波動中保持冷靜,理性地做決策。
投資的真正智慧:分散風險,合理配置
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除了強化自我紀律,資金控管和資產配置的觀念同樣至關重要。許多人誤以為「投資」就是「追漲殺跌」,但實際上,真正的財務規劃,應該是建立在「配置」和「風控」的基礎上。你可以問問自己幾個關鍵問題:
這些問題,正是「資金控管」的核心:並不是每一筆錢都該承擔同樣的風險,也不是每一次下單都得追求最大的獲利。你應該做的是分散風險,把資源合理配置,讓自己在市場波動中還有空間調整,而不是一直硬撐到底。
真正懂得理財的人,不只是會賺錢,更懂得保護自己
如果你總是陷入「賺一點就跑、虧了就不賣」的循環,那你需要的不是更多選股技巧,而是更穩健的策略和紀律。你可以這樣開始調整,幫助自己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這樣的信念:「理財的目標不是短期暴利,而是長期穩健;不是追求刺激,而是掌握節奏。」當你能夠理性約束感性,並且接受「虧損是過程、不是失敗」,你就能從那份投資焦慮中解脫出來。當你的資金配置穩定,風險控管做好了,你才能真正安心追求你的夢想。
很多人以為自己輸在行情、輸在選股,但事實上,更多時候是輸在沒有規劃、沒有紀律。千萬別讓「獲利了結」變成你的習慣,卻讓「死抱不放」成為你的枷鎖。真正能讓資產成長的關鍵,從來不是每次都賺,而是敢於承認錯誤、勇於放下過去。投資,說到底,就是一場和自己的人性對抗。當你戰勝了這場心理戰,財富自然會隨之而來。
目前晶片關稅 100%,承諾或正在美國投資建廠的廠商,得到豁免,川普直接點名蘋果、台積電… 因此這些市值龐大的巨頭,得到豁免,利空出盡的情緒反應絕對無庸置疑,也已經在股價上出現反映,本文想要探討的是後續相關的疑慮還有嗎? 如果有癥結點或注意的點是哪些?
「只要借 2%,就能賺 5%、6%,這是穩賺不賠的投資!」這句話,過去一年在財富管理圈幾乎成了流行語。也因此讓許多投資人信心滿滿地把資金投入債券 ETF,尤其是與美國公債連結的商品。但到了今年,不少人才驚覺現實與預期落差巨大,帳面不僅未見獲利,反而陷入虧損。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操作往往搭配融資借款、甚至質押放大槓桿,壓力成倍上升。如今這場由過度樂觀的預期、對利率循環的誤解、以及市場錯判時機交織而成的風暴,正逐步吞噬原本看似穩健的投資布局。
◆達成協議,因此適用相同的稅率: 15%,從 4/2 20%→7 月初施壓的 25%→15%,當日歐股開高走低翻黑,大致為持平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