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財故事:沒有適用各個狀況萬能的指標,只有隨機應變的投資策略
在我記憶以來,父母都是公務員,薪資穩定,生活也很穩定,從來沒談論投資相關話題。主要是爸爸曾投資過高利率主打的鴻源機構,鴻源案爆發後家中有段時間氣氛不太好,所以我以前對投資毫無興趣,認為大部份是騙人的,唯一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地緣風險降溫,股市迅速翻揚表現
美股本週四個交易日呈現上漲,尤其週二跳空收漲 507 點,週四漲 404 點,過程中雖紅黑交錯,但漲點大於跌點,位階墊高態勢明朗,並且標普 500 與那斯達克逼近歷史新高,強勢的短線多頭翻揚,氣氛帶動的關鍵就是以伊停火協議,市場對地緣風險的擔憂迅速降溫。
以伊戰爭的情勢先前已定調在短期,並非長期,主要是以色列與伊朗相隔千里並未國土接壤,很多武器諸如: 無人機、路面部隊等都有所限縮,僅能圍繞在飛彈射擊,因此在美國正式出動 B-2 轟炸機,協助以色列對伊朗地底核設施進行打擊後,伊朗雖帳面上對美軍卡達基地展開反擊,但實際上先行知會卡達,顯示三方都有意控管衝突升級的範圍,威懾意涵只要達成並不願意擴大傷亡。整體而言,此輪地緣風險已被市場消化,反而促成短空過後的資金回補。
此波強勢反彈後,雖後續 7/9 仍有關稅豁免到期等事項待公布,但整體市場上已消化,並呈現一片樂觀,筆者預期即便有修正,幅度亦將相對有限,長期趨勢上行觀點並未改變。至於匯率波動造成的雜音,美元指數持續走弱並未對股市產生明顯衝擊,顯示投資市場更青睞其對美國出口增益的效果,反而支撐了財報獲利基本面表現。
美國核心經濟數據仍然穩定,通膨隱憂則等待關稅政策塵埃落定
美國經濟數據並未全面轉差,失業率與薪資仍然接近充分就業,持續保持穩定,美國經濟自然不會差到哪去,主要的擔憂仍是在關稅問題與衍生的通膨疑慮,包含現階段消費支出開始放緩下修,這些才是 FED 包含鮑爾在內主要擔憂的相關數據,至於 Q1 美國 GDP 負成長,這反應的已是過往的數據,筆者認為短期各項數據或許有所波動影響,但只要核心的就業數據穩定,隨關稅政策終將明朗化,將顯現出長期成長動能仍不受影響,股市信心自然加速回籠。
距離原訂的 7/9 關稅大限進入倒數階段,白宮出面提到期限有望延後,代表 G7 峰會中,與幾大貿易夥伴的會談,除了英美之外,仍然沒有達成明確協議。反而是中美之間的談判已放話有協議的敲定,筆者推敲這反映到川普心態,就是一定會加徵關稅,因此中方從 2018 起就開始應對,逐步降低貿易依存度與供應鏈關係,對於加徵關稅,只要非無限制的報復與態度不友善,本就保持開放態度。
當然若高關稅實施,勢必將推高物價、壓抑消費支出,這會對企業營收與經濟動能構成壓力,特別是遞延引發的通膨效應,後續須留意將對於 FED 利率政策方向造成明顯干擾。
面對關稅、匯率變化,企業應認清事實與提前規劃
台股本週五個交易日連續上漲,成交量呈現擴增趨勢,儘管整體漲幅相對美股有限,但技術結構已轉為偏多,市場資金明顯回流。現階段,選股方向尤其可留意與美股連動性高,或應對新台幣匯率升值與關稅政策,較不受影響的具韌性標的。
畢竟作為外銷導向的科技島,台灣企業對匯率極為敏感,除了投資人應提前評估匯率對 Q2 財報的實質獲利影響,進行部位調整,企業端也應該積極提前面對,包含關稅之內,不能一昧期待政府談到完全豁免,或是央行持續干預抑制升值走勢,應盡早規畫,調整定價或產品定位。
投資前緣新觀點
各國對關稅反應不一,不確定性因素放在前面,投資市場仍有擔憂,但認為會慢慢好轉,投資市場仍有短多反應,選股策略上,建議以體質良好、具成長潛力且受匯率與關稅影響較小的公司為優先。被低估或尚未反應基本面利多的族群亦值得留意,並維持高出低進策略,向下則採取分批進場、承接修正,向上不預設連續漲升,適時獲利了結,會是當前較佳的操作節奏。
在我記憶以來,父母都是公務員,薪資穩定,生活也很穩定,從來沒談論投資相關話題。主要是爸爸曾投資過高利率主打的鴻源機構,鴻源案爆發後家中有段時間氣氛不太好,所以我以前對投資毫無興趣,認為大部份是騙人的,唯一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