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通過,投資市場正向回應

09/07/2025

美國經濟數據理想,支撐美股相對全球股市獨強
美股本週四個交易日全面上漲,道瓊指數最高來到 44,885 點,幾乎接近歷史前高,費半同步逼近前高水準,那斯達克更創下新高,美股是毫無回檔的持續向上,明顯強於全球股市。強於的關鍵,在於週四美股大漲 404 點,背後主因是美國一連串理想的經濟數據提供支撐,包括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下降、ISM 製造業指數重回 50 榮枯線之上,以及非農報告的就業人數持穩,最重要的失業率降至 4.1%,顯示經濟基本面仍具韌性。

債市波動有限、股市樂觀表態,大而美法案市場正向看待

近期以伊的外交政策上,川普的表現並未引發太大反對聲浪,反而是大而美法案才是爭議的關鍵,其中包含馬斯克的翻臉,與反對黨的不認同,最終投票僅透過微弱人數優勢與多次協商,才艱辛通過。主要影響的是大幅度減稅,排擠到了原有社保支出,民主黨自然反對,而財政惡化,赤字持續擴大,並且動刀綠能補貼,多重因素使得先前擔任 DOGE 負責樽節支出的馬斯克,感到不解,大而美法案正消耗過往半年其對美國國債問題的犧牲與努力。

減少醫療相關支出與補貼,首當其衝犧牲的是弱勢族群,川普的邏輯是希望多鼓勵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動弱勢族群有能力去支付相關支出,不依賴政府補貼。然而創造出來的基層就業美國人是否願意做,企業端是否能支付較高的薪資水準,仍有待觀察。

但就投資市場的反應而言,已經接受大而美法案,並出現樂觀正向的解讀,赤字擴大對美國國債的壓力最大,但近期公債殖利率並未大幅度上揚,而股市連連創高,反映出信心十足,不過創高過程中持續量縮的惜售行情,顯示觀望心態仍然濃厚,仍偏向等待拉回進場。

大而美法案通過,伴隨的是關稅收入增加以開拓財源
川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屬於增加政府淨支出的短期激勵效果,未來 10 年 2.4 兆額外赤字引發結構性財政壓力,為了彌補稅收減少與預算擴張之間的落差,推測川普選擇進一步推動關稅政策,作為財政收入補充來源之一。川普聲稱 7/9 豁免到期不會延長,雷厲風行地執行政策,日本、歐盟等國的協商進度緩慢受到關注,但印度、台灣等敲定協議無太大問題。

筆者認為,關稅不是川普的短線操作工具,而是財政槓桿。當眾人批評大而美法案的時候,川普實質上正在使美國的關稅增加,新協議的稅率更是皆比豁免期 10% 更高,是否反映到企業利潤與物價上漲是後續要觀察的,但就上任以來的兩大政策拿捏,川普可謂大獲全勝。

台股操作應回歸基本面,採取分批布局應對盤勢波動
台股本週與美股相比,表現顯得相對壓抑,主因之一在於半導體關稅政策尚未明朗,對科技權值股形成壓力。即便部分產業早已被歸類為「不受影響」,但市場仍難以全面釋懷,導致漲勢難以擴大。越南關稅利多曾帶動台股相關族群短線噴出,但行情僅維持一天便快速修正,說明市場目前對題材反應有限,傾向實質基本面支撐。台股市場情緒,仍首重關稅稅率抵定,當稅率出爐,相關企業預期會產生一系列的對應動作,央行也才有干預止升的可能性,帶動投資人信心回溫。

在此背景下,投資操作更需回歸企業體質與獲利能力。台積電持續擴充產能、強化競爭力,是現階段穩定資金首選。筆者認為,與其在高位追逐強勢股,不如關注價格合理、尚未被市場過度關注的價值型個股。尤其當新台幣升值趨勢持續,企業匯損壓力將在第二季財報中浮現,投資人需提前評估受影響程度,選擇能有效轉嫁成本或具內需支撐的企業,方能降低波動風險。

投資前緣新觀點

筆者認為量縮創高之際,下檔空間仍有限,除非出現放量下跌,才會愈期後續有較大波段的修正,因此不建議偏空操作,仍應把握機會積極操作,雖然台股短期與美股節奏略有脫鉤,但預期未來仍會重回連動軌道。修正過程中若能守住關鍵支撐,反而提供分批布局的良機。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