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不能只靠死存錢!資產配置才是翻轉未來的關鍵

19/09/2025

買房,幾乎是台灣社會多數人心中的人生大事,對許多人而言,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地方,更代表著安定、安全與未來的保障,然而隨著房價年年飆升,光靠薪水存錢,似乎永遠追不上房價的腳步,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世代到底該如何實現「買房夢」?答案就在於:資產配置。

房價持續高漲:薪水難以匹配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數據,2025 年第一季,全台房價所得比已達 10.24 倍,意思是一個家庭若要購屋,必須將全年的所得不吃不喝,持續超過十年,才能買得起一棟房子。

在北部地區情況更為嚴峻,台北是 15.85 倍為全台最高,新北市 13.49 倍位居第二,台中市 12.27 倍居第三;回顧過去 20 年,台灣房價累積上漲幅度高達 238%,但國民平均年收入僅成長 96%,基本工資更只增加 51%,換句話說,收入成長速度遠遠落後於房價與物價的漲幅,單靠薪水要追上買房門檻,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通膨侵蝕 存款購買力下滑

就算努力存錢,還要面對通膨侵蝕,以 2025 年為例,台灣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 年增率為 1.6%,而近五年的 CPI 年增率區間為 1.6%–2.95%。同期間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最高僅 1.7%。

這意味著什麼?假設你存了 100 萬元放在銀行,一年後帳面變成 101.7 萬元,但物價卻漲了 2%,實際購買力等於倒退,甚至越存越窮,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存錢族」會發現,明明帳戶餘額逐年增加,卻離買房目標越來越遠。

讓我們用具體案例來理解差別,案例人物:小明,年齡:25 歲,月薪:5 萬元,年薪約 70 萬元,每月可存/投資金額:2 萬元,投資策略:50% ETF、30% 定存、20% 備用金,假設 ETF 年化報酬率:5%,假設定存利率:1.7%,假設活存利率:1%。如果只存定存,每月 2 萬元存進銀行,五年後本金加利息約 125 萬元。與 200 萬元頭期款目標差距極大。

如果做資產配置,透過 ETF、定存與備用金搭配,再加上年終獎金投資,五年後累積約 186 萬元,只要再提高每月投資比例,或提升投資工具報酬率,就能順利達成 200 萬元的目標,這說明了一個事實,靠存錢不夠,必須靠資產配置來加快速度。

買房不求一次到位 資產配置是關鍵

除了資產配置外,買房也涉及,心態調整,可以降低門檻,從小開始,若北部房價門檻過高,不妨先選擇外圍區域或小坪數物件,逐步累積資產,並且在買房前,先租屋、同時投資,把資金投入資產配置,等到財務基礎穩固後再出手,還得避免過度負債,雖然房貸可拉高購屋能力,但應避免貸款金額過高。

同時資產配置不只是投資工具的選擇,更是一種「分散風險、提升效率」的策略。

核心概念有三個:

1. 設立明確目標:例如計畫五年後準備 300 萬元頭期款,就必須倒推每年、每月所需的資金,並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來配合。

2. 分散投資組合:不同資產有不同的風險與報酬特性,例如:股票/ETF 具成長性、債券/定存提供穩定性、保險/黃金可作為風險避險, 藉由分散,可以降低單一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3. 保留流動性:不論投資何種工具,都應預留三至六個月的緊急備用金,以應對意外支出或市場劇烈波動。

資產配置不是捷徑 而是長期抗戰

必須強調,資產配置並不是一夜致富的捷徑,而是一場耐心與紀律的長期戰,市場必然有波動,但只要能堅持投資紀律,不因短期漲跌而動搖,長期下來一定能累積可觀的資產,其中關鍵心法:

1. 早開始:時間是資產累積最大的槓桿,越早開始,複利效果越明顯。

2. 持續投入:無論市場高低,每月固定投入,平均成本。

3. 紀律堅持:不要因市場下跌就恐慌出場,唯有堅持才能享受長期成長。

讓錢替你工作,買房不再遙不可及,在高房價與通膨的雙重壓力下,「只靠存錢買房」早就不切實際。唯有透過資產配置,才能有效增值資金,縮短與房價之間的距離,畢竟買房不是單純的金錢遊戲,而是一場長期的財務規劃,提早行動、設定目標、分散配置、保持紀律,才能將買房這件事,從「遙不可及」拉回「可以實現」。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