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財故事:財富的轉折點 一位投資者的成長與退休之路

19/10/2025

Anthony (61y)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以及買些知名股票像台積電、中鋼等存股。


除了自己買台股,還因為在美國上市公司任職,所以公司有認股,一種是從薪水固定扣,一種是選擇權算分紅年終,因此有了E-Trade的帳戶,後來遇到了金融海嘯,想趁機想買便宜的股票,但帳戶很久沒開,海外帳戶定期要簽法律文件,裡面的文字難讀,其實也很麻煩,等到帳戶可以用的時候,原本看上的標的也漲上來了而作罷。而台股主要推選定存概念股,算過去五年發放股利,但都是報稅時才注意到有配到,其實也沒有什麼資產提升的感覺。因為自己的薪水戶是花旗,因花旗理專聯繫買了基金、債券,一開始還不錯,但後面也都賠錢,其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銀行理專會配合公司在促銷什麼,對客戶端未來獲利並沒有注意,大多介紹的都不太ok,賠錢時就建議轉標的,只是為了賺手續費,並且搭配一年,理專中途離職,換了新理專只是建議把之前賠掉的換掉,改買新建議的,但後來想說還是擺著,新的理專看自己沒有要再買新的商品也就沒再理自己


小時候天真地認為,39歲就可以退休,但是39歲時時候小孩還小,也才剛換新房子,一堆貸款還沒還,怎麼退休。39-48歲省吃儉用,把貸款還清。想要48歲退休,但是退休後的生活費怎麼辦?因此為了退休開始共花了40萬美金買六個投資型保單,繳六年保費,為了到60歲可以目標是每個月有額外1200美金的旅遊費。回想起來第一次的保單經驗也不好,因為第一張保單是前同事高利保單,主打一年7%高利保單,我用了300萬台幣去買,一年可以拿21萬,但這保單一年跌10%,等於在領自己本金,自己的錢沒在獲利,到第二年跌15%,拿回來錢跟領到利息加起來,差不多自己本金,就想說趕緊把保單贖回,因為自己等於已經賠了一年半利息。


剛好在60歲的這年,處置一間房子,手中有一筆現金,在思考可以怎麼規劃,遇到永誠資產管理處到南港擺攤,以往遇到金融相關的是完全不理會,但因為手中處置房子後有一筆錢,想聽看看專業的想法,聽著財務顧問的分析以及對自己的規劃,所得替代率1:1,心裡想:有可能嗎?但也不抱太多期望試看看,反正久了就知道績效好不好,沒想到真的超乎自己的預期,原本是要3-4年後再退休,但今年度自己已經申請明年要退休了,遇到永誠是機運,從中也學習到很多啟發,有許多投資上人生的第一次,顛覆了自己很多想法,當然啦績效好到跌破眼鏡!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我的爸爸是某銀行經濟研究室部門的一員,回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住的應該算是豪宅,在現今的信義區是有院子獨棟洋房。爸爸的薪水比一般人高很多,但還是很熱愛到股市賺錢,甚至在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還去了證券公司。這也是我一開始對股市有所抵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父親在股市上非常積極,使用槓桿並虧損了大筆資金。但這也是我一開始很排斥股市的原因,因為爸爸玩得很積極,開了槓桿,把很多錢都賠在股市了,所以出社會後一直到了自己的妹妹在股市上賺了不少,才想說研究看看股市35歲才在開證券戶,35歲以前完全就是工作賺錢還房貸,以及有間辦公室出租,但當房東的經驗也很不好,租客因資金周轉跟地下錢莊借錢,不但欠了兩個月的租金,地下錢莊討債把整個辦公室都砸了,當房東的經驗太差了,因此那間也先處置掉了,後來的做法就是公司股票...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