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價稅11月開徵!申報前必看節稅指南
每年 11 月,是地價稅開徵的時期。對許多人而言,這封稅單就像「被動支出」——土地沒賣、也沒出租,卻仍得每年繳錢。其實地價稅是地方政府依「公告地價」課徵的持有稅,只要名下有土地,不論上面是否有房子、是否出租,都有繳納義務。但少有人知道,這項稅制也蘊藏節稅空間。若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自用住宅用地」申請,稅額立刻減為五分之一。很多人不是不想省,而是不知道「怎麼省」。

月薪多少才夠養家?過來人揭雙薪真實花費地獄
在過去,雙薪家庭常被視為經濟穩定、安全的象徵。但在高物價、房價與育兒成本不斷攀升的當下,兩個人都有收入,也不代表就能輕鬆生活。根據主計總處最新《113 年家庭收支調查》,每戶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新台幣 116.5 萬元。然而,即使月入突破 10 萬元的家庭,也常被固定支出壓得喘不過氣,生活幾乎沒有剩餘空間。即便努力節省,月底仍常出現「沒錢感」,這已成為許多雙薪家庭的日常現實。
影響「夠用」的三大關鍵因素
要回答「月收入多少才夠」,沒有統一答案。每個家庭的條件不同,但以下三項因素最能左右這個數字:
1. 居住與交通成本
在台北等都會區生活,房租/房貸、停車與通勤費常佔去大半收入。若擁有車輛,油料、保養、保險等隱性支出更不可忽視。
2. 育兒與教育開銷
孩子的教育費用是家庭支出的重點之一。從幼兒園到才藝班、補習班、夏令營,月支出動輒增加上萬元。調查顯示,雙薪家庭平均每月在育兒上的額外開銷可能超過兩萬元。
3. 生活品質與儲蓄/投資目標
「夠用」不只是能撐過生活,更要有儲蓄與投資空間。若每月收入全數用於消費,遇到突發狀況就會陷入財務危機。
從「過得去」到「舒適無壓力」:夠用的三個層級
1. 過得去(月收入約 8~12 萬):
食衣住行、保險、育兒基礎支出能夠應付,剩餘空間非常有限
2. 能安心(月收入約 12~18 萬):
能有一定餘裕用於儲蓄、偶爾休閒、教育補充
3. 舒適無壓力:
可以擁有更高品質選擇,包含出國、娛樂、額外投資等
這些區間僅供參考。實際「夠用」標準仍取決於家庭成員數、居住縣市、房貸壓力與子女年齡等條件。
三種理財分配法則,打造更有彈性的財務節奏
1. 50 : 30 : 20 法則
適合開銷穩定、生活壓力不高的家庭。但若房貸與育兒支出較重,必要開支往往會超過 50%。
2. 631 法則(60 : 30 : 10)
此法則偏向有長期理財規劃的家庭。不過若固定支出過高,也可能難以達成 30% 儲蓄目標。
3. PAY YOURSELF FIRST「先付自己」法
無論收入多寡,先存再花。
例如月薪 10 萬元,先撥出 2 萬作為儲蓄或投資,再以剩下 8 萬做生活開支。這種方式能建立財務紀律,避免「月底才發現沒錢」的困境。
建立可調整的財務架構:讓錢持續為你工作
在通膨壓力持續升高的時代,光靠節省已難維持購買力。要讓收入真正「夠用」,重點在於結構與彈性:
沒有「標準答案」,但有更好的方向
雙薪家庭月入多少才算「夠」?這題沒有正解。重點不在收入的多寡,而在是否擁有清晰的支出結構、穩定的現金流,以及持續調整的能力。當家庭能定期檢視資金流向,將收入的一部分投入長期投資、建立預備金,並讓每一筆支出都對未來有意義時,「夠用」就不再只是勉強度日,而是邁向財務自由的起點。
每年 11 月,是地價稅開徵的時期。對許多人而言,這封稅單就像「被動支出」——土地沒賣、也沒出租,卻仍得每年繳錢。其實地價稅是地方政府依「公告地價」課徵的持有稅,只要名下有土地,不論上面是否有房子、是否出租,都有繳納義務。但少有人知道,這項稅制也蘊藏節稅空間。若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自用住宅用地」申請,稅額立刻減為五分之一。很多人不是不想省,而是不知道「怎麼省」。
記憶體類股狂飆,海力士迎來估值模型結構性轉變,由 P/B 轉為 P/E
近來藝人夫妻因婚後財產分配爭議登上新聞版面,引發社會熱議。許多人驚覺,婚姻不只是情感契約,更是一場財務合作。當兩個人決定共度人生,不只是共享生活,而是要整合彼此的財務系統,包含收入、支出、債務、風險與資產,都將從「我的」變成「我們的」。愛情是浪漫的開始,婚姻則是現實的長跑。最穩定的婚姻,從來不是沒有爭吵的,而是能在「愛與錢」之間找到平衡、有制度、有共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