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領?月領?還是分段領?別讓猶豫成為退休後的風險

15/10/2025

退休金怎麼領,決定你未來的生活品質
退休,看似遙遠,其實比想像中更快到來。許多五十歲以上的上班族,開始檢視自己的勞退帳戶。有人問:「我的帳上幾十萬能一次領嗎?」有人說:「我想每月領,像薪水一樣安心。」也有人選擇放著不動,因為「怕領錯、怕課稅、怕後悔」。這些猶豫背後,其實是共同的焦慮:辛苦工作幾十年,最怕的不是退休金太少,而是沒領好,讓自己老後綁手綁腳。
勞退金是自己的,但怎麼領差很大
多數人不知道,勞退新制與勞保年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制度。勞保年金屬於政府的社會保障,只要達標即可終身月領;而勞退新制則是雇主(或加上自己自願提繳)為你提撥的退休金,屬於你個人專戶,卻不是終身制。這筆錢就像你的「退休金存摺」,能一次領、分期領,或部分領出。關鍵在於你的選擇,決定未來生活的自由度與安全感。

三種領法,各有取捨
1. 一次請領:立即到手、自由運用

好處是彈性高,能靈活規劃投資、房貸或醫療預備金。但若缺乏理財紀律,也可能提早花光,失去長期保障。

2. 月領制:穩定入帳、規律生活
像領薪水般穩定安全,適合退休後無其他收入者。但月領金額依平均餘命計算,非終身領取。若未領完即離世,餘額仍會留給家人。

3. 分段領:兼顧彈性與保障
可先提部分資金應急,剩餘繼續累積收益。但仍須留意申請次數與條件的限制。
不同選擇,反映不同心安
保險業的吳先生(61 歲)累積 500 萬元退休金,選擇一次領出。「我還在工作,每月有收入,與其月領幾萬,不如自己運用。」因此他將資金分散至定存與穩健基金,掌握主導權與彈性,就不用擔心帳上利息變低或制度改變。相反地,電子業退休的張小姐則選擇月領,「我沒有其他收入,月領比較像有薪水,生活更有安全感。」她甚至設自動轉帳,只用這筆錢支付生活開支。對她而言,穩定現金流比一次拿大筆錢更讓人安心。

自願提繳:幫未來的自己加薪
除了雇主提撥的 6%,你也能選擇「自願提繳」,最高可再提 6%。這麼做的好處包括:報稅可扣抵、降低實際稅負;本金增加,未來領取金額更高;收益穩定,勞退基金設有保底機制。對上班族而言,這是最簡單的退休準備方式,不必開戶、不必選基金,只要簽一張申請書,就能替未來多留一份安全墊。
三個問題,幫你找到最適合的領法
第一,退休後還有收入嗎?有的話可考慮一次領,資金更靈活;沒有則建議月領。
第二,對金錢掌控力強嗎?若容易衝動花錢,月領能避免過快花完。
第三,有投資經驗或理財概念嗎?若有,一次領也能創造更高效益。
最終的關鍵,不是制度選項,而是你希望退休後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自由旅行、繼續投資,還是單純享受安穩?每個答案,都對應不同的資金策略。
領多少不是重點,「領得好」才重要

退休金規劃不只是金額問題,而是節奏與策略的問題。一次、月領、分段,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符合你人生規劃的選擇。提早思考、提早試算,你的退休金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後盾。退休不是結束,而是「換一種過生活」。從了解自己的勞退帳戶開始,讓「領得好」成為你給未來自己的一份最安心的禮物。 

最 新 文 章

Be the first to read what's new!

每年 11 月,是地價稅開徵的時期。對許多人而言,這封稅單就像「被動支出」——土地沒賣、也沒出租,卻仍得每年繳錢。其實地價稅是地方政府依「公告地價」課徵的持有稅,只要名下有土地,不論上面是否有房子、是否出租,都有繳納義務。但少有人知道,這項稅制也蘊藏節稅空間。若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自用住宅用地」申請,稅額立刻減為五分之一。很多人不是不想省,而是不知道「怎麼省」。

近來藝人夫妻因婚後財產分配爭議登上新聞版面,引發社會熱議。許多人驚覺,婚姻不只是情感契約,更是一場財務合作。當兩個人決定共度人生,不只是共享生活,而是要整合彼此的財務系統,包含收入、支出、債務、風險與資產,都將從「我的」變成「我們的」。愛情是浪漫的開始,婚姻則是現實的長跑。最穩定的婚姻,從來不是沒有爭吵的,而是能在「愛與錢」之間找到平衡、有制度、有共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