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價稅11月開徵!申報前必看節稅指南
每年 11 月,是地價稅開徵的時期。對許多人而言,這封稅單就像「被動支出」——土地沒賣、也沒出租,卻仍得每年繳錢。其實地價稅是地方政府依「公告地價」課徵的持有稅,只要名下有土地,不論上面是否有房子、是否出租,都有繳納義務。但少有人知道,這項稅制也蘊藏節稅空間。若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自用住宅用地」申請,稅額立刻減為五分之一。很多人不是不想省,而是不知道「怎麼省」。

三年前,文彥辭去了科技公司十年的穩定職,轉身成為自由接案者。他擅長品牌行銷與內容企劃,旺季月收十五、六萬,淡季卻只剩三、四萬。剛開始的他享受彈性與自由,直到收入曲線像心電圖一樣起伏,焦慮才慢慢滲入生活。
某次市場重挫,文彥看著手中 ETF 跌了兩成。他打開交易軟體,又關上:「等它漲回來吧,我現在捨不得賣。」幾個月後,跌幅擴大,他依舊沒動。那一刻他才明白,對沒有固定收入的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虧損,而是「捨不得」。
沒有薪水保障,紀律就是你的安全網
對自由工作者、自營商、中小企業主、退休族來說,「每月固定打進帳戶的薪水」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奢侈,少了這層保障,理財的節奏更該靠紀律維持,紀律不是克制享受,而是一種對未來的體貼,你不一定要投資很多,但要有固定比例,有的人設定「每筆案子收入的 20% 強迫投資」,不論金額大小,先執行再說,這筆錢像自動轉帳一樣,是「不可動用的未來收入」。
若把錢全留在活存帳戶,終有一天會被自己的慾望慢慢侵蝕。紀律,是讓錢先被時間利用,而不是被情緒消耗。許多接案者、老闆、甚至退休族都被捨不得的恐懼困住,捨不得的背後有三種樣貌:一是捨不得賣,因為怕賠錢、二是捨不得買,因為怕買貴、三是捨不得改變,因為怕錯過。
他們習慣「等市場穩一點再說」、「等業績好一點再投資,但市場與人生一樣,從不會等人,那些真正懂得理財的人,不會追求完美時機,而是養成規律節奏,像是每月固定投資、定期檢視、達到報酬率就出場,這些動作看似無趣,卻能在波動中給你底氣。
退休族沒了薪水,接案者收入浮動,自營商業績難料,看似不同階段的人,其實活在同樣的風險,不確定。,但「不確定」不代表要被動,反而更該建立財務節奏,
資產配置 構建「雙重防禦」安全網
一位經營咖啡廳的朋友曾說:「我不是沒壓力,只是有準備。」疫情那年她的收入銳減,但因為平時保留現金流,反而撐過了最難的時期。她的「準備」,就是現金流管理的紀律。很多人以為投資的目的在於「賺更多」,但對沒有固定收入的人來說,投資的真正意義是「確保自己能繼續選擇」。當市場下跌時,你可以選擇不賣;當案子不穩時,你可以選擇不急著接低價案。這種能「選擇」的自由,本身就是財富。
第一道防線:流動性資金
非固定收入者的資產配置,應以防禦為先。第一道防線是流動性資金,建議預留 18~24 個月的生活開銷;若是自營商或中小企業主,還應額外準備 3~6 個月的營運週轉金。這部分資金應放在零波動、高流動性的資產中,例如活存或短期定存,用來吸收收入間歇性的衝擊,確保在市場低點時,不必被迫賣出長期投資。
可將資金分為三個層次:
第二道防線:核心成長與積極配置
第二道防線是核心成長與積極配置的組合。
核心成長(約佔 50~70%)專注於全球股票或指數型 ETF,作為長期財富累積的引擎;
積極配置(約佔 30~50%)則放在高品質中短期債券或絕對報酬策略,
在股市下跌時提供穩定性,也能作為反向操作的資金來源。讓錢「分工合作」,不是全部進場,也不是全部閒著。分層管理,是抵抗不確定最溫柔的武器。
懂得「收」,才能「守得住」
不少人投資失利,並非因為看錯,而是因為「見好不收」。特別是自營商與退休族,一旦有報酬就想「再撐一點」,結果漲幅化為泡影。有紀律的投資人會設定停利點與年度報酬目標,例如每年設定 10~15% 的報酬,一旦達標就部分贖回。這不僅是財務操作,更是心理訓練。能收手的人,才有餘力投入下一輪。
因此建議每季檢視資產配置,預留一年的生活費為現金部位,並設定固定再投資比例。這些習慣能讓人從焦慮轉為掌控,即使市場再風雨,也不會被動搖。
沒有固定收入,不代表沒有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你對金錢的主導權,知道錢在哪裡、為什麼放那裡、什麼時候該動,人生最大的風險不是市場波動,而是遲遲不行動,所以當下次想「再等等看」時,不妨提醒自己一句「捨不得,才是最貴的代價」。
每年 11 月,是地價稅開徵的時期。對許多人而言,這封稅單就像「被動支出」——土地沒賣、也沒出租,卻仍得每年繳錢。其實地價稅是地方政府依「公告地價」課徵的持有稅,只要名下有土地,不論上面是否有房子、是否出租,都有繳納義務。但少有人知道,這項稅制也蘊藏節稅空間。若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自用住宅用地」申請,稅額立刻減為五分之一。很多人不是不想省,而是不知道「怎麼省」。
記憶體類股狂飆,海力士迎來估值模型結構性轉變,由 P/B 轉為 P/E
近來藝人夫妻因婚後財產分配爭議登上新聞版面,引發社會熱議。許多人驚覺,婚姻不只是情感契約,更是一場財務合作。當兩個人決定共度人生,不只是共享生活,而是要整合彼此的財務系統,包含收入、支出、債務、風險與資產,都將從「我的」變成「我們的」。愛情是浪漫的開始,婚姻則是現實的長跑。最穩定的婚姻,從來不是沒有爭吵的,而是能在「愛與錢」之間找到平衡、有制度、有共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