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財故事:沒有適用各個狀況萬能的指標,只有隨機應變的投資策略
在我記憶以來,父母都是公務員,薪資穩定,生活也很穩定,從來沒談論投資相關話題。主要是爸爸曾投資過高利率主打的鴻源機構,鴻源案爆發後家中有段時間氣氛不太好,所以我以前對投資毫無興趣,認為大部份是騙人的,唯一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在我記憶以來,父母都是公務員,薪資穩定,生活也很穩定,從來沒談論投資相關話題。主要是爸爸曾投資過高利率主打的鴻源機構,鴻源案爆發後家中有段時間氣氛不太好,所以我以前對投資毫無興趣,認為大部份是騙人的,唯一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七位國人中,就有一位超過 65 歲。在這樣的人口結構下,「長照」早已不是少數家庭的議題,而是所有中壯年子女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最近台股屢屢改寫歷史新高,新聞標題天天輪番上演「台積電再創天價」、「加權指數刷新紀錄」。但許多投資人看著手中持股卻忍不住納悶:「指數漲成這樣,我的高股息 ETF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並不是錯覺。當前市場正上演典型的「拉積盤」現象,也就是由少數權值巨頭撐起整個指數,而非全面性上攻。換句話說,大盤創高,不代表所有族群都在漲;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這場榮景可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
你知道嗎?原本熱絡的美國市場優勢正在逐漸消散,投資人開始「移情別戀」。
2025 年上半年,台幣與韓元同步升值,讓更多人意識到匯率避險已成為資產配置的必要條件。這種變化,甚至驅動大型養老基金與主權基金減碼美元部位,轉向新興市場與替代資產。不僅讓投資人意識到匯率避險的重要性,更引發養老基金與主權基金減碼美元資產的行動。這不只是匯率的短期波動,而是資金結構性移動的起點。當美元優勢逐步消散,投資人不得不開始思考:下一個舞台會在哪裡?
談到歷史上最富有的一代,非「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莫屬。1946 至 1964 年間出生的人,如今年齡介於 60~78 歲,正好搭上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戰後嬰兒潮帶來的人口紅利,讓台灣、美國乃至全球的製造業與科技業進入爆發式成長。那是一個「努力就能往上爬」的年代──工作機會充足、薪資穩定、升遷空間廣闊。當時的房價低廉,許多人能在薪水尚可的時期輕鬆買下不動產,而房價數十年翻漲,成了最重要的財富來源。企業還提供穩定就業與退休金,讓嬰兒潮世代打下了最堅實的資產基礎。
在我生長的環境中,投資是一個家族中的共同語言。我記得在小時候,經常看到家人坐在電視前,看著電視上紅紅綠綠的畫面跳動,我只覺得那很無聊,讓我不能看動畫。
延續上週觀點,目前看來收購 INTEL 股份的政治意涵可能更大:
過去在台灣,「中產階級」象徵著一種安穩的生活,有房、有車、有固定工作,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退休生活也有保障,這樣的藍圖,曾經讓許多人努力追尋。
投資門檻降低,開戶流程進入新時代
過去想踏入股市,第一步通常是開立證券戶,但開戶流程往往成為新手的一大門檻,除了證券帳戶本身,還必須開立交割帳戶用來結算買賣股票的資金,一般交割帳戶需要投資人到券商合作銀行臨櫃開戶,既耗時又繁瑣,還可能導致投資人名下有過多的銀行帳戶,管理不便,隨著金管會推動數位金融,投資人現在可以透過「分戶帳機制」輕鬆解決這個困擾。
台股在近期走勢中再度挑戰全年高點,市場氛圍雖然仍有不小的震盪,但投資人的情緒卻沒有因此降溫,反而愈來愈多資金選擇進場,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台股在外部環境仍不確定的情況下,依然具備衝高的潛能?甚至不少人也想詢問,後面還能夠繼續撐嗎?
NVIDIA 斥資 50 億,每股 23.28 元收購 INTEL 股份 (約 4~5% 股權),兩者股價雙雙盤前大漲。
買房,幾乎是台灣社會多數人心中的人生大事,對許多人而言,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地方,更代表著安定、安全與未來的保障,然而隨著房價年年飆升,光靠薪水存錢,似乎永遠追不上房價的腳步,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世代到底該如何實現「買房夢」?答案就在於:資產配置。
「為什麼每次買股票都賠錢?」這是許多投資人共同的心聲。明明朋友在短短幾個月就賺了兩位數的報酬,自己卻總是像踩在原地,甚至本金還不保,這樣的挫敗感,讓不少人懷疑自己是否根本不適合投資。
8 月 CPI 與核心 CPI 月增率雙雙高於預期,並攀升至今年高點
總和 CPI 月增 0.38% 小幅高於預期 0.36%,為今年來最高數值;核心 CPI 月增 0.35% 小幅高於預期 0.32%,為今年平新高數值。